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² 白细胞分类生理概要
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种。各种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粒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后,释放入血液中,在血液内不到一天,即陆续分布到各组织中去,在4天内破坏死亡。在正常情况下,粒细胞的生成、成熟、释放和衰老死亡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粒细胞的寿命,如从原粒细胞算起至在组织中破坏死亡为10~15天。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两群。B淋巴细胞寿命较短,一般仅3~4天,主要生活于淋巴结和脾脏内,部分在血液中流动。T淋巴细胞寿命较长,可达100天以上,甚至超过20年,可在淋巴管和心血管系统中反复循环。单核细胞来源于粒细胞-巨噬细胞系统。成熟单核细胞进入血液几小时,最多几天就进入疏松结缔组织,继续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从发育初期到在组织中死亡可达数月。
² 血球分析仪器法
l 仪器型号:Sysmex KX-21型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器
Sysmex XE-2100型多项目自动血球分析装置
l 检测原理:
一、Sysmex KX-21
WBC粒度分布,采用4条辨别线划分3个区域来辨别小型白细胞、中型白细胞、大型白细胞。低辨别线(LD)在30-60fl之间的最合适位置上自动决定,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测。进一步求出在(LD)和(UD)之间的范围内的WBC粒度分布的谷值,最出的谷值识别为TROUGH辨别线1(T1),另一个谷值识别为TROUGH辨别线2(T2)。
⑴LYM#(小型白细胞数):为辨别线(LD)到(T1)间的小型白细胞数,可认为与淋巴细胞数有很大关联。
⑵MXD#(中型白细胞数):为辨别线(T1)到(T2)间的中型白细胞数,可认为与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总数有很大关联。
⑶NEUT#(大型白细胞数):为辨别线(T2)以后上的大型白细胞数,可以认为与嗜中性粒细胞有很大关联。
⑷LYM%(小型白细胞比率):小型白细胞数占全部白细胞数的比率。
⑸MXD%(中型白细胞比率):中型白细胞数占全部白细胞数的比率。
⑹NEUT%(大型白细胞比率):大型白细胞数占全部白细胞数的比率。
二、Sysmex XE-2100
1、半导体激光器的流式细胞计数法:
一份血液样品经过吸液和定量、稀释至指定的稀释比,并进行染色。然后将该样品送入流动的池中。一个半导体激光束通过流动池照射到细胞上。前向散射光由光二极管接收,侧面的散射光和侧面的荧光则由光点信增管(PMT)接收。光信号被转化为电脉冲,从而可以得到有关血液细胞的信息。
⑴前向散射光和侧向散射光:当光通路中存在诸如粒子之类的障碍物时,该光束就在每个障碍物的不同方向上产生出散射光。通过检测散射光,可以得到有关细胞体积大小和材质的信息。与此同时,当一束激光照射到血细胞颗粒上时,就产生光散射。散射光的强度,取决于颗粒直径和观察角度这样的因素。对前向散射光进行检测,提供有关血液细胞体积大小的信息;同时对侧向散射光进行检测,提供有关细胞内部的信息。
⑵侧向荧光:当光照射到经过荧光染色的血液细胞上时,就产生比入射光波长更长的光。随着染色集团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也增加。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可以得到有关血细胞染色的信息。
2、RF/DC检测方法测量:
通过直流电阻的变化测定血细胞的大小,并通过射频电阻测定血细胞内的密度。一个血液样品经过吸液、定量、稀释为指定比,然后输送给相应的检测室。检测室内有一个称为“小孔”的圆孔,两侧均为电极。两个电极之间存在直流电核射频电流。稀释后样品中悬浮法血液细胞通过该孔,使两个电极之间的直流电阻核射频发生变化。通过直流电阻的改变测定血细胞的体积大小,而由射频电阻的变化检测血细胞内的密度(细胞核的大小与其他信息),这种检测是以电脉冲的形式进行的。根据这些脉冲大小的不同,可得到血细胞大小和内部密度的二维分布(散点图)。通过对这些分布的检测,可得到各种测量数据。
l 试剂:
一、Sysmex KX-21
⑴稀释液
⑵WBC/HGB用溶血剂
⑶2%EDTA二钾溶液
二、Sysmex XE-2100
⑴CELLPACK(EPK)
⑵STROMATOLYSER-4DL(FFD)
⑶STROMATOLYSER-4DS(FFS)
⑷STROMATOLYSER-FB(FBA)
l 标本吸入量:
一、Sysmex KX-21:全血模式50
二、Sysmex XE-2100:⑴手工模式130
⑵自动进样器模式200
l 静脉血采血方法:
抽取病人静脉血2ml,于EDTA二钾抗凝的真空采血管中(1.5mgEDTA-K2/ML)24小时室温保存。
l 操作步骤:
一、Sysmex KX-21
⑴仪器在全血模式(WB)下
⑵要在允许空白值内:
WBC |
RBC |
HGB |
PLT |
0.3 109/L |
0.02 1012/L |
1g/L |
10 109/L |
⑶检测质控数值合格。
⑷标本的测量:将待测标本充分混均,然后将吸液管放进待测标本试管中并按下开始键。蜂鸣器“笛笛”响两声之后,当LCD画面上显示“正在测量”状态时可将试管取下。
⑸结果显示:标本被吸入后仪器将进行自动测量,约1分钟左右测量结束,被测标本的结果自动显示出来。同时LCD画面自动切换至“准备测量”状态,此时可进行下一份标本的测量。
二、Sysmex XE-2100
⑴当机器经过电源接通和一系列自检无误后,在机器左上放状态栏显示“READY”及确认“READY LED”(准备状态灯)呈绿色时,机器进入准备测量状态。
⑵要在允许空白值内:
WBC |
RBC |
HGB |
PLT |
0.3 109/L |
0.02 1012/L |
1g/L |
10 109/L |
⑶检测质控数值合格。
⑷标本的测量:
手工模式:在准备测量状态下,按下屏幕最上一行MANUAL键,利用数字键输入标本的编号,按ENTER键确认。将待测标本充分混均,然后将吸液管放进待测标本试管中并按下开始键。吸液管吸液完毕后听到三声报警声,将试管移开。
进样器自动模式:在准备测量状态下,按下屏幕最上一行MANUAL键,利用数字键输入标本的编号,按ENTER键确认。将试管加放在自动进样器工作台上。机器开始自动混均、吸引和分析标本。
⑸结果显示:标本被吸入后仪器将进行自动测量,被测标本的结果自动显示出来。同时屏幕切换至“准备测量”状态,此时可进行下一份标本的测量。
² 显微镜计数法
l 细胞受色原理(瑞氏染色法):
血细胞的受色,有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成份的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经过染色后的同一张血片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着色。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易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为粉红色或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嗜碱性颗粒为酸性蛋白质,易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为紫黑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可以同时与美蓝和伊红染料结合,染为淡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l 试剂:
⑴瑞氏染液:瑞氏染料粉0.1g、甲醇(AR)60ml。
⑵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钾0.2g、蒸馏水加至100ml。
l 末梢血采集方法:
⑴采血部位必须无冻疮、炎症、水肿、充血及循环障碍。成人以无名指为宜,半岁以上儿童手指为好,半岁以下婴幼儿通常自拇指或足跟两侧采血。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乙醇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紧控刺血部位,用采血针穿刺取血,动作应迅速,深度约2-3mm,稍加挤压,以血液能流出为宜。
⑵用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取末梢血1滴,置于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放在血滴前方,逐渐后移接触血滴,血液立即沿推片散开。然后将推片与玻片保持30-45度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至玻片的另一端,玻片上便留下一薄层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形态改变。采血完毕,用干棉球压住伤口,血止为止。
l 操作步骤:
⑴将制好的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晾干,干片固定对核着色有稳定的作用。
⑵先加瑞氏染液数滴,使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1.5-1分钟。
⑶按1:1或1:2加缓冲液,与染液混均,染色10分钟左右。
⑷用缓冲液或接近中性的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或用滤纸吸干后,用油镜观察。
l 注意事项:
⑴血膜干透后方可固定染色,否则细胞尚未牢固的附着在玻片上,在染色的过程中容易脱落。
⑵染色时间与染液和缓冲液的比例。
⑶所加染液不能过少,以免蒸发干燥,染料渣沉着于血膜上不易冲掉。
⑷冲洗时不可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从一端缓缓冲去,以免染料渣沉着在血膜上。
² 正常参考范围
一、Sysmex KX-21
NEUT%(中性粒细胞比率) |
46.0~63.0 |
MXD%(中间细胞比率) |
7.0~13.0 |
LYM%(淋巴细胞比率) |
24.0~47.0 |
二、Sysmex XE-2100
NEUT%(中性粒细胞比率) |
46.0~63.0 |
MONO%(单核细胞比率) |
1.0~7.0 |
LYM%(淋巴细胞比率) |
42.0~47.0 |
EO%(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
0~5.0 |
BASO%(嗜碱性粒细胞比率) |
0~1.0 |
NEUT%(中性粒细胞比率) |
46.0~63.0 |
二、显微镜计数法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
1.0~5.0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5.0~70.0 |
嗜酸性粒细胞% |
0.5~5.0 |
嗜碱性粒细胞% |
0~1.0 |
淋巴细胞% |
20.0~4.0 |
单核细胞% |
3.0~8.0 |
² 临床意义
l 中性粒细胞变化:
⑴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心肌更塞和血管栓塞等。
⑵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传染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慢性理、化损伤与放射线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过敏性休克,高度恶病质等。
l 嗜酸性粒细胞变化:
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药物过敏,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等。
⑵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罕见:慢粒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增多的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急淋白血病,何杰金病,非何杰金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硬皮病,嗜酸细胞增多蜂窝组织炎,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缺陷状态极其它引起复发感染的状态,遗传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结核,猩红热,一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
l 嗜碱性粒细胞变化:
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骨髓及骨髓外增殖性疾病和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机体的反应性嗜碱粒细胞增高,高敏状态,溃疡性结肠炎,自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等。
⑵嗜碱性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l 淋巴细胞变化:
⑴淋巴细胞增多:某些传染病,某些细菌感染,淋巴系统疾病,药物过敏,脾切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⑵淋巴细胞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l 单核细胞变化: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