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看两个方面:
CK浓度(U/L)=(ΔA/min×1.05×1000)/(6.22×0.05×1.0)=ΔA/min×3376(U/L)
ΔA/min —— 每分钟平均吸光度变化
6.22—— NADH的毫摩尔吸光系数
1.05 —— 总反应体积(mL)
0.05 —— 样品体积(mL)
1000—— U/mL到U/L的转换
1.0—— 比色杯光径(cm)
所以要输入3376,首先看你的参数试剂/样本比例是不是严格1.05/0.05=21,因为很多科室会根据仪器的不同修改参数,如:标准的参数是试剂/样本比例是20:1,双试剂可以设置成R1:160ul;R2:40ul;S:10ul;若还要节省试剂可能会变成120:30:7或者8,这样系数就变化了。
第二个问题是仪器的比色杯光径不是统一1cm的,很多是0.5或者0.6cm,系数也变化了。
最后的问题是试剂中的关键酶的含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NADP的浓度2.0mmol/L,随着试剂效期的临近,酶的浓度活性也会下降,也会影响系数的变化,所以好的试剂往往是实际系数和理论系数很接近,而一般的试剂往往要输入很大的系数,说白了就是酶活性不够。
希望大家发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