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EMA呼吸机故障维修3例 刘 鹏.吴 芳 (石家庄市中医院,石家庄050051) [中图分类号】TH77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 1003~8868(2009)07—0128—0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呼吸机在医院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呼吸机设计虽然各有不同.但其工作原理都大同小异。就维修而言,其电路部分往往最难修理,但其故障率极低,我院在用的呼吸机目前仅发现一例线路板故障。大部分故障集中在气路部分,如管路、阀体、过滤器、空压机等,只要大家清楚原理并不难修理。下 面以TAEMA HORUS4呼吸机为例.讲述一些工作中的有代表性维修实例。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患者使用约3 h后发现呼吸机所配空压机启动频率较以前频繁.状态不正常,但呼吸机工作未见异常。 1.2 分析与检修 1 对上述故障可以肯定为气源故障。 TAEMA呼吸机的气源部分备有储气罐(见图1),储气罐内压力低于设定值范围时.空压机将启动直到其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停机。因此分析此故障应为气源气路漏气.造成储 气罐内压缩空气消耗过快所致。脱机后进行检修,发现前面板HUMIDITY压力表在憋气状态时压力指示出现明显下降,可以断定为漏气。打开气源部分盖板,很快找到是过滤 器排水口出气量过大,调整控制旋钮将其出气量减小后故障解决。
图1 HORUS4呼吸机气源示意图 维修本处故障时应注意.在过滤器内部排水部分的通道有一很细的小孔,如果出气量过小时,一些杂质不容易被气流带出.如果堆积在小孔造成堵塞会使水排不出去,而是直接到达呼吸机进口处.一旦对疏水阀手动排水不及时.便会造成呼吸机气路进水。所以在调节完后应注意观察一段时间,如有问题,应重新调节到最佳。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呼吸机在带患者约79h后.突然报警,发现呼吸机已停止供气.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当班护士立即用手动气囊维持通气,并关闭呼吸机检查外部连接后重新启动机器.故障消除,重新连接到患者。 2.2 分析与检修 我们对该机的各项参数及设置进行了检查未发现问题,排除了人为误操作 。为防止故障再次发生,调来一台呼吸机作为备用,并在现场观察近l h未发现异常,初步判断为机器死机。但机器在运行了6 h后同样的故障再次发生.直接为患者更换了备用呼吸机。对该机我们进行重新启动,但故障依旧。经检查空压机压力、呼吸机设置、管路连接均无问题,可以确定为呼吸机内部问题。 打开呼吸机。观察内部未发现有明显电路及管路故障,再次打开呼吸机进行观察,故障消失.呼吸机工作正常。于是判断为接触不J良故障。关机检查,发现控制空氧混合气体的电磁阀电源接头(J_ PSWITCH)有些松动,重新紧固时发现该插头下部有一蓝色通气f管路由于自身弯曲张力顶在该插头下部(如图2)。因此判断是由此管路随着机器工作时的振动将接头顶松.所以先将此管路用绑丝固定在机器下部.然后又重新紧固了J_PSWITCH接头,故障排除。
图2 呼吸机内部实物图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开机完全自检时.进行到“SPIRO SEN.S0RS VERIFICATION(流量传感器校验)”项目.呼吸机提示“FAULTY PRESSURE DROP MEASUREMENT(压力下降测试失败)”并报警。重启再次自检,故障依旧。 3.2 分析与检修 当出现报警时,观察到前面板HUMIDI.TY压力表指示已接近红区,并且压力指示上升较慢。而空压机正在工作并且中心压力表(PRESSURE)指示正常。因两块表指示的是 不同位置压力(如图1).HUMIDITY表指示a点压力,PRESSURE表指示b点压力。因此判断是储气罐或空压机与储气罐之间管路漏气.但打开盖板后未发现漏气情况,并且 两块压力表指示均已正常。于是再次自检,发现在进行到之前的“FLUSHING CIRCUIT(冲洗管路)”项目时,HUMIDITY表压力下降很快。因“FLUSHING CIRCUIT(冲洗管路)”项目需用大量气体,所以故障应是气体补充不足,造成下一项目无法正常进行而报错。考虑此空压机使用时间不长.于是检查空压机空气入口发现滤网太脏影响了进气量.清洗后重新安装,故障解决。因所在城市灰尘较大.虽然护士对安装在外盖上的滤网定时清洗,但仍无法完全避免灰尘进入,要解决此类问题只能是定期开盖清洗内部滤网。
随着科技的发展.呼吸机的性能也日臻完善。由于呼吸机往往用在危重患者身上,所以对呼吸机的日常维护及维修的要求也很高.尤其在维修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对每一个故障都应确保找到根源,无任何问题后方能交付临床使用 。 【参考文献】 【1] 黄桃.940例呼吸机报警和故障分析fJ1.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2):58—59. 『2] 杨红叶,袁琳.呼吸机报警的原因及处理Ⅲ .黑龙江医学,2006,3O(10):785—787. f3】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O0o:704—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