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检查的近期进展
日本SYSMEX (株) 学术担当 彭作辉
凝血及纤溶检测项目繁多,大体上分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两部分。从方法学上又可分为功能测定、免疫学测定和化学测定三大类(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凝血因子基因突变的分析等处在研究阶段,目前尚未常规使用。)。功能测定,即传统的最终以出现纤维蛋白作为判断依据的方法,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用各种乏因子血浆测定某一凝血因子含量的方法等。方法古老,但目前在国内外仍是主要的不可代替的方法。当前用于常规工作的各种型号的自动化凝血仪的主要功能也属此类(用比浊法或电子机械法等)。但手工的倾斜试管法仍是参考方法。PT测定是检测因子II、V、VII、X的过筛试验,要用统一标有ISI的凝血活酶试剂;在法华令等抗凝治疗监控和决定用药剂量时,一定要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报告。APTT是公认较好的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的过筛试验,基本上可以代替全血凝血时间测定,后者不管是玻片法还是试管法,都过于粗糙,敏感性太差;复钙试验也一样。以前用于测定个别因子缺乏的一些纠正试验以及所谓的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因操作繁琐,敏感性也不高,也趋于淘汰。 免疫学测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检测方法,其理论根据是:绝大部分凝血、抗凝、纤溶、纤溶抑制因子,以及部分因子在活化或降解过程中被切下的游离短肽碎片都是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可以提取、纯化,用于制备抗体,再采用ELISA、乳胶微粒凝集、火箭电泳等方法加以定性或定量测定。许多新发现的抗凝因子、纤溶和纤溶抑制因子,在纤维蛋白原列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凝血酶原活化等过程中被切下的小肽,如FPA、BB15-42、F1+2、FDP、D-二聚体等的测定,基本上都用免疫法测定。这些小肽的升高 ,往往表明体内有凝血或纤溶因子被激活,对判断体内是否存在高凝(包括纤溶)状态和溶栓药物是否有效很有参考价值。从理论上讲,免疫学测定不可能全部取代功能测定。因为免疫学测的仅是该因子的抗原性,只能表明体内存在该因子,但却不能说明其是否有生物学活性。而功能测定则是测该因子在凝血或纤溶中的生理生化功能。两者有时是有差别的。当前在测定第VIII因子时,将其抗原和功能(凝血活性)分开既是例证。 化学测定的理论根据是:许多凝血、抗凝及纤溶因子本身是水解酶,可以用人工合成含有该酶酶切位点并带有色原(指示剂)的寡肽作为底物,用常规的生化比色法加以测定。国内外已有一些合成的底物用于测定,诸如ATIII、凝血酶、FIX、FXA,以及纤溶酶等等。 以往,大量凝血检测试剂由各凝血实验室自行置备,用手工操作难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和全国、全球标准化,以及实行有效的室内、室间质量控制。为此,WHO和ICSH的血栓和止血委员会 (ICTH)制定了一些标准,或提供少数统一的标准品供各国校准各种试剂供应。据笔者收集到的信息,国内目前能购到的商品试剂 (主要是国外产品,但国内天津、上海及北京亦在开发少量)有PT试剂 (标有ISI的凝血活酶,及正常、异常参比血浆)、APTT试剂、TT试剂(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各种乏因子血浆(包括缺因子II、V、VII、VIII、IX、X、XI等)ATIII、TM、PC、PS试剂;纤溶测定试剂,如PLG、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