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验工作现状的反思--客观因素篇
作者:coolautumn 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检验工作并没受到医院的重视和医生的尊重。检验科在医院地位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检验工作的现状,广大检验工作者是非常关心的,也是非常困惑的,为什么说检验医学在医学中越来越突显重要,而检验科的地位不仅没有改观,反而却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呢? 对于目前的现状,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的说,检验科的现状有着其必然性。价值是羸得尊重的最重要筹码。一个人即使有能力,但如果能力不能在价值上有体现的话仍然不可能赢得尊重。工作也是一样,可以这样说检验工作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不能体现的价值=没有价值。就目前而言检验指标在诊断上是最可有可无的,这主要是因为: 1. 医生素质低下决定的。 由于中国的国情,长期以来大夫、郎中都是社会的低层人物。这从医学的学制就可以看出,专科甚至中专生就可以做医生这点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即使是本科以上,因为学制和课程的安排上也决定了,中国的医生不可能在基础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大多数中国医生还是停留在经验医学水平。对于实验指标在生理病理中的变化的无知造成了对实验指标解读的无力或误判。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有能力做个测试,我保证,在医院(即使是三甲)中医生能准确分析血常规(细胞仪做的那种)、尿常规(10联)的不会超过50%。由于检验工作的结果并没有在临床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赢得尊重也就很难了。 2. 中国检验医学水平的低下。 中国检验医学起步很晚,在学科上89年才有真正第一届五年制本科毕业,在项目开展上一个三甲医院要求的检测项目仅有300余项,而在国外一滴血就可以测200多项指标。在硬件上更是远远落后,在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检查部仅高效液象色谱仪就有43台,同时还有10台气象色谱。因此很多项目不能做,当然在临床诊治中发挥的作用就小了,有时医生更多的凭经验诊治也是一种无奈。 3. 中国还没有检验信息学。 检验信息学是我借用最近最新的生物信息学概念杜撰的学科。疾病的诊治是一个多因素的决策诊断过程,实验指标很少是特异的,往往需要很多的指标组合进行判断,现在往往是凭医生的主观感觉去判断,这是不科学的。象管理学上的决策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上的聚类分析等也是多因素的判断,它们都有科学的数学模型,而检验医学还没有。医生不能更好的利用现有指标组合分析,所以这也制约了检验工作的价值体现。 4. 结果可靠性有问题。 作为检验工作者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由于检验科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结果不可靠。这里面有检验科自己的错误,但也有很多是背黑锅。比如:护士没有正确的抽血,在正在输高渗葡萄糖的手上抽血做肾功,一定会出现肌酐高(酶法的除外),尿素低(酶法)的奇怪情况,但下一次不输液(或在另一手抽血)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检验工作者不能找到原因,当然只有背黑锅了。解决不了这类“误会”,临床与检验的矛盾冲突就会显得很突出,从而检验工作的价值更受怀疑。 5. 试剂的商品化,仪器的自动化。 试剂的商品化,仪器的自动化,使得检验科赖以生存的操作优势严重削弱,更难赢得尊重。这也是检验科地位每况欲下的原因。由于试验操作的简单化和程序化,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也很容易完成实验,目前有很多临床科室的实验室的实验水平已经超过了检验科,所以检验科地位自然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