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神经系统疾病 一、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GBS) 1.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量增高,细胞数正常。蛋白量增高以白蛋白为主,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 2. 血气分析:合并呼吸肌麻痹时,SaO2和PO2减低。 3. 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IgM抗体有25%为阳性,提示有急性病毒感染。
二、 帕金森病 一般均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常规变化也不大,但脑脊液中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和5-HT的代谢产物5-HIAA含量减低。尿中DA、HVA亦降低。CSF蛋白增高。
三、 脑出血 1. 纤溶酶原及纤溶酶:增高。 2. 纤维蛋白原:增高。 3.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4.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 5. α-纤溶酶抑制物:增高。 6. 乙醇胶试验:阳性。 7. 血小板黏附试验:增高。 8. 血小板聚集试验:增高。 9. β-血栓蛋白:增高。 10. 血液粘度:增高。 11. 脑脊液:常无色透明,压力不高,CSFLac增高,脑脊液AST、CCS、FAST增高,白蛋白增高。 12. 血常规:在并发感染时增高。 13. 环磷腺苷:增高。
四、 脑梗死 1. 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高。 2. 纤溶酶原及纤溶酶:增高。 3. 乙醇凝胶试验:阳性。 4. 儿茶酚胺:增高。 5. α2-巨球蛋白:增高。 6. 脑脊液:常呈血性,且压力常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而百分比正常,白蛋白增高。 7. 血液黏度:常增高。
五、 癫痫 1. 肌酸激酶:增高。 2. 抗磷脂抗体:阳性。 3. 脑脊液:乳酸定量增高,β球蛋白增高,常规检查无明显改变,有时压力偏高。
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 病毒分离: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阳性率不太高。 2. 血清和脑脊液的抗疱疹病毒草抗体的检测: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疱疹病毒IgM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作出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不能作出早期诊断,若单份脑脊液标本的补体结合水平>1:80,或者同时测定血清和脑脊液抗体水平的比率≤40,对诊断较为快速可靠。 3. 单纯疱疹病毒的抗原测定:一般第二天即可检出特殊抗原,可作了快速免疫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 聚合酶链反应:适用于早期检测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 嗜好异性凝集试验:常为阳性,可作为辅助检测项目。 6. 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轻度至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明显,蛋白轻至中度增高。 9 消化系统疾病 一、消化性溃疡: 1. 血常规:常有贫血改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减低。 2. 大便隐血试验: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常呈阳性。 3. 胃泌素(Gas):胃溃疡时增高,但无诊断意义。 4. 基础胃酸排泌量(BAO):十二指肠溃疡增高。 5. 最大胃酸排泌量(MAO):十二指肠溃疡增高。 6. 胃液分析(GC):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略低。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BAO和剌激后胃酸明显增多。 7. 幽门螺旋杆菌(Hp):80%的消化性溃疡为阳性。 8. 十二指肠引流(DJT):可出现血性胆汁。 9. 人表皮生长因子(HGEF):常增高。
二、慢性胃炎: 1. 血常规:有上消化道出血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降低。 2. 大便隐血试验(FOB):有上消化道出血者为阳性。 3. 胃液分泌功能测定(GAF):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分泌大致正常或轻度降低,但若壁细胞几近消失时,可无胃酸分泌,胃液量也减少。 4. 胃蛋白酶测定(PeP):慢性浅表性胃炎正常,慢性萎缩性胃炎减少。 5. 凝乳酶(La):慢性萎缩性胃炎减少。常与PeP同时测定。 6. 胃泌素(Gas):慢性萎缩性胃炎增高,若同时有恶性贫血则更高。 7. 基础胃酸排泌量(BAO):慢性萎缩性胃炎减低。若同时有恶性贫血则更低。 8. 最大胃酸排泌量(MAO):慢性萎缩性胃炎减低。若同时有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则更低。 9. 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常呈阳性。 10. 抗内因子抗体(AIFA):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呈阳性,但不及APCA敏感。 11. 免疫球蛋白A: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增高。 12. 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甚高。 13. 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增高。
三、肝硬化 1. 免疫学检查 2. 酶学检查:代偿期ALT及AST可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ALT、AST有不同程度升高,ALT/AST<1;失代偿期ChE明显减低;LDH5、OCT、ALP、ALP2、MAO亦增高。 3. 蛋白代谢检查:TP减低、A减低、PA减低、G增高,失代偿期白蛋白明显减低、A/G倒置。蛋白电泳主要显示α1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增高。尚可见CER增高、α1-MG减低、BA升高。 4. 肝脏储备功能检查: l 血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脂检查:Tch明显减低,PL增高,前β脂蛋白(VLDL为主),HDL-C减低,HDL3-C几乎消失,LPO增高。 l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延长,常>13秒。若用维生素K不能纠正提示预后不良。 l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ICGT):为BSP的替代试验,肝硬化潴留可达40%. 5. 肝脏纤维化的检查:包括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胶原(PCⅣ)、脯氨酰羟化酶、赖氨酸氧化酶、Ⅲ型前胶抗体的Fab片段(Fab PⅢP)、层粘蛋白测定。肝硬化常显著增高,各种胶原均增加,但最重要的是构成基底膜的Ⅳ胶原增加,常>150μg/L、PⅢP常>120μg/L。 6. 血象检查: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减低,PLT减少,伴脾功能亢进者RBC、WBC、PLT三系均下降。 7. 尿液及肾功能:并发肝肾综合症时,肾功能减损,表现为BUN、Cr、Ccr降低,尿中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及管型。 8. 腹水检查:一般为漏出液,如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透明度降低,比重介于漏出液与渗出液之间,利凡他阳性,细胞数增加,每微升常在3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如并发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呈血性,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性腹水尚应考虑肝癌,宜做腹水的癌细胞检查。 9. 出凝血时间测定:均可延长。 10. 甲胎蛋白(AFP):如发现持续升高,应疑及肝癌。 11. 血管活性肠肽(VIP):常>150μg/L,预测肝硬化优于其他项目,如不断升高预后不良。 12. 环磷酸鸟苷(cGMP):常>8mmol/L 13. 甘胆酸(CG):常>2.0μmol/L
四、急性胰腺炎 1. 白细胞:早期增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 淀粉酶:血淀粉酶发病后8 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开始下降,3-5日恢复正常。若持续升高不降,提示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胰腺坏死或有胰管阻塞,或有肿瘤发生,或炎症反复。尿淀粉酶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4日后开始下降。 10 消化系统疾病 3. 脂肪酶:急性胰腺炎、胰管阻塞增高,可持续10-15日。 4. 亮氨酸氨基肽酶:胰腺恶性病变时显著增高,炎症时轻度升高或不升高。 5. GGT:可轻度增高,胰腺癌显著升高。 6. 总胆固醇:可轻度增高。 7. 脂蛋白:可轻度升高,以HDL为主。 8. FBS: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4-7天恢复正常。 9. 血钙: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在发病2天后出现暂时低血钙血症。 10. 血钾:病情较轻到中度者减低,一般胰腺炎可轻度减低。
五、慢性胰腺炎 1. 淀粉酶:血、尿淀粉酶常不增高,但在急性时发作时可增高。 2. 粪游离脂肪酸测定:增高。 3. 粪常规:可见脂肪滴及未消化的肌纤维。 4. 空腹血糖:增高。 5. 维生素K:增高。 6. 胰岛素:部分病人减低。 7. 胰高血糖素:可减低。 8. Lundh试验:用特定的试餐作为胰腺分泌物的剌激的,抽取十二指肠液或胰液测定其分泌量、碳酸氢盐含水量量与各种胰酶活性均见减少。 9. 胰功肽试验:当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糜蛋白酶分泌不足,可致尿PABA含量减少。 10. 由于本病常伴发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相关项目均可检查。
六、胆囊炎 1.白细胞:在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增 2.粪检蛔虫卵:胆道蛔虫症可为阳性。 3.十二指肠引流(DJT):若无胆汁引出,提示总胆管为结石梗阻;若发现胆汁黏稠度增加,提示为胆囊、胆管炎症、胆石症;若发现大量上皮细胞,提示胆道炎症、十二指肠炎;若A管了现大量白细胞,提示十二指肠炎、结石的可能。DJT尚可发现寄生虫卵,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若B管发现大肠杆菌、念珠菌、诊断意义较大。 4.胆红素测定:常分为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三项均升高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胆囊结石、胆囊炎、胆道梗阻伴黄疸时常为阻塞性黄疸,TbiL与DbiL增高;若TbiL与IbiL增高常为溶血性黄疸。 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6.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阻塞性黄疸时增高。 7.GGT:对诊断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和胆系疾病有重要价值。 8.碱性磷酸酶:增高。 9.脂肪酶:增高。 10.醛缩酶:胆囊炎增高。 11.亮氨酸氨基肽酶:增高。 12.腺苷脱氨酶:肝胆疾病增高。 13.5'-核苷酸酶:可用于鉴别ALP升高是肝胆系统疾病还是骨骼系统疾病,前者增高,后者不增高。
七、阑尾炎 1. 白细胞:增高。 2. 妊娠试验:主要排除宫外孕的可能。 3. 尿常规:一般无异常,但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剌激邻近的输尿管,尿中出现少量红细胞。 4. 淀粉酶:可增高。
八、克罗恩病: 1. 血常规: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贫血,主要是RBC的Hb减低。若病变有活动,WBC明显增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 大便隐血试验:常阳性。 3. 大便常规:可出现大量脂肪滴。 4. 血沉;半数以上可增速。 5. ACE:减低。 6. CIC:半数为阳性。亦可出现杭结肠上皮细胞抗体。 7. CRP:增高。 8. 其他如PT、A、K、Na、Ca均可降低。溶菌酶可增高。
九、食管癌 1. 粪隐血试验:有出血者可为阳性。 2. 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降低。 3. CEA:增高。 4. SCC:增高。其浓度往往随病情加重而增加。 5. 维生素C:浓度降低。 6. 维生素A:浓度降低。 7. 血钙:减低。
十、胃癌 1. 粪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 血常规:Hb和RBC降低。 3. CEA:明显增高。 4. CA19-9:增高。 5. CA72-4:增高。 6. CA50:增高。 7. 胃液免疫球蛋白A:增高。 8. 胃液分析:因诊断意义不大,目前不作为常规检查。 9. 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者胃癌作病率高于阴性者。
十一、原发性肝癌 1.甲胎蛋白:主要用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如>1200μg/L是诊断肝癌的可靠依据,而妊娠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常<100μg/L。 2.AFP异质体:人体AFP可分为扁豆凝集素结合型和非结合型两种异质体,肝癌结合型比值高于25%,良性病常<25%。 3.AFU: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和疗效观察指标。 4.ALT:轻度增高。 5.GGT:可中度增高。 6.ALP:常与同工酶同时检测,肝肿瘤、转移性肝癌可见ALP2、ALP1增高。 7.MAO:肝癌增高,可能志伴有肝硬化有关。 8.LAP:增高。 9.5'-NT:增高。 10. LDH:增高。常和同工酶 同时检测,可见LDH5增高。且LDH5>LDH4。 11.ACE:增高。 12.ICD:增高。 13.ASMA:常为阳性。 14.CEA:增高。 15.CA19-9:增高。 16.CA125:增高。 17.CA50:增高。 18.HbsAg:如与乙肝有关,常为阳性。 19.酸性铁蛋白:阳性率高达75%-90%,特别是AFP阴性或轻度增高的肝癌阳性率高达70%-85%;对小肝癌阳性率高达70%,具早期诊断价值。 20.异常凝血酶原(AP):原发性肝癌阳性率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适用于AFP阴性而又高度怀疑肝癌者。 21.血管活性肠肽:增高。 22.血清Ⅳ型胶原:增高。 23.腹水:常为血性,并可找到癌细胞。
十二、胰腺癌 1. CA19-9:增高。 2. CA15-3:增高。 3. CA50:增高。 4. CEA:增高。 5. LIP(脂肪酶):50%胰腺癌增高。 6. AMY:增高。 7. GGT:显著增高。 8. 5'-NT:显著增高。 9. LAP:增高。 10.α1-AT:增高。 11.LDH:增高。 12.LP-X:常为阳性。可作为阻塞性与非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后者阳性)。 13.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增高。 14.GTT:半数胰腺癌呈糖尿病曲线。 15.DJT:可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情况,还可作脱落细胞检查。
十三、大肠癌 1.血常规:主要为血红蛋白、红细胞减低。 2.粪隐血试验:早期即可为阳性。 3.CEA:增高。 4.CA19-9:增高。 5.CA50:增高。 6.OCT:增高。 7.病灶分泌物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 1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尿液检查:肉眼或镜下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及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一般尿比重正常或增高。 2.ASO:增高,常>800U,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2周检测。 3.CRP:增高,常>20mg/L,感染一天后即可检出。 4.ESR:增速,常>50mm/h,常和ASO、CRP同时检测,三者均可在急性感染后增速。 5.CIC:阳性,必须结合其它项目综合分析。 6.CG:Ⅲ型增高。 7.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GBMA):阳性,必须结合其它项目分析。 8.抗心肌抗体(AMA):阳性,近日曾患链球菌感染者,可呈现阳性。 9.B因子(BF):减低,常<200mg/L。 10.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常在6-8周内出现减低,可<50kU/L。 11.补体旁路活化途径溶血活性(AP-H50):减低,常<15×10E3U/L。 12.补体3(C3):减低,常<0.8g/L,可用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免疫复合物肾炎病人的诊断。 13.补体C4:减低,常<0.1g/L,急性肾炎C4减低较C3更显著。 14.肾功能检查:一般改变不明显,急性肾衰时尿素氮可增高,常>7.5mmol/L;肌酐:也增高,常>110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常<80ml/(min.1.73m2),Ccr51-70ml/min为肾功能轻度损害,31-50ml/min为中度损害,<30ml/min为重度损害,<20ml/min提示预后不良。 15.尿酸:增高,常>500μmol/L,主要用于痛风诊断参考。 16.α1-MG:增高,常>30mg/L,其浓度随Ccr下降而增高,其尿α2-MG是近曲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在鉴别早期肾功能受损方面较β2-MG更具价值。 17.α2-巨球蛋白:减低,常<1g/L。 18.β2-微球蛋白:增高,常>4mg/L,是诊断肾脏疾病的敏感指标。若β2-MG与Cr之比值≥2.5表示肾功能不良;若≤2.5,且血清β2-MG<4mg/L,表示肾能良好。 19.蛋白电泳:α2-球蛋白增高,白蛋白减低。 20.乙醇凝胶试验(EGT):尿含量增高,常>5mg/L。 21.其它:血细胞计数,尿24小时蛋白定量测定,1小时尿沉渣计数,尿10项分析,尿培养、电解质等测定。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1.尿液检查:镜下血尿、蛋白尿(24小时蛋白定量增高,常在1-3g/24h);1小时尿沉渣计数以红细胞为主,尚可见红细胞管型。尿比重低于1.015。 2.尿素氮:正常或轻度增高,常在7-7.5mmol/L之间。 3.肌酐:正常或轻度增高,常在100-120μmol/L之间。 4.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常<80ml/(min.1.73m2),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 5.尿酸:增高,常>450μmol/L。 6.维生素A:增高,常>2μmol/L。 7.乳酸脱氢酶:增高,常>350U/L。 8.补体:C3减低,常<0.8g/L;补体C裂解产物(C3SP):阳性。 9.AP-H50:增高,常>30×10E3U/L。 10.CIC:阳性。 11.AGBMA:阴性。借此可与急性肾炎鉴别。 12.尿免疫球蛋白(IgA):增高,可作为慢性肾炎活动性和疗效的判断的参考依据。 13.SPE:球蛋白减低,常<0.09;白蛋白减低,常<0.50。 14.α1-MG:增高,尿常>5mg/24h,血常>26mg/L,其增高可早于肌酐,可作为肾功能不全早期检测敏感指标,尿α1-MG是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标志蛋白,在鉴别早期肾功能受损方面较β2-MG更具价值。 15.α2-巨球蛋白(α2-MG):增高,常>4g/L,但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可降低,常<1.5g/L。 16.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尿常>98μg/24h,血常>3mg/L。此项检查对肾小球病变及尿路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肯定意义。 17.血小板第Ⅳ因子(PF4):增高,常>5.5μg/L。 18.其它:根据病情检查血糖、血沉、血脂、骨髓、狼疮细胞、尿蛋白的分子量、尿盘状电泳(UPDE)。
三.肾盂肾炎 1.血常规(BRT):WBC增高,常>12×10E9/L,N增高,常>0.75,若伴肾功能不全可见Hb减低,常<120g/L。 2.尿液检查:尿液浑浊,甚至为肉眼血尿,一般为程度不等的镜下血尿;白细胞增多>5个/HP,甚至满视野,并可见脓细胞和白细胞管型;尿蛋白可增多,但一般小于2g/d,且多为小分子蛋白;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一般认为真性菌尿诊断标准>10E5/ml,若<10E5/L为污染。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感染可用作筛选检查。1小时尿沉渣计数白细胞>30万个为阳性。尿亚硝酸盐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