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医疗设备购置、使用、维修管理 王文山 (福建省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福建泉州362006)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2376(2011)06—0055-03 1 医疗设备购置的管理主要是选择和评价 1.1 医疗设备的选择和评价 1.1.1 情报资料信息的搜集。在科技高速发展,产品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周期日益缩短的情况下,仪器的情报工作十分重要,如果不注意情报调查,买了质量差的产品,反复修理,效率不高,甚至无法使用。有的仪器由于对国内外订货资料不明,漏订或错订相应的配套附件,以至长期搁置,无法使用。 1.1.2 仪器情报调研的内容:掌握专利使用权,技术知识使用权等;掌握技术先进产品及同类产品在世界先进水平的地位,了解产品的厂家、牌号、型号、技术性能与同类产品比较参数、本地现有情况、市场价格、运输条件、交货速度等。
1.2 选择评价仪器要注意的问题 1.2.1 适用与效用:选择设备以满足医、教、研的需要为准,再先进的设备不具备合理性、适用性也是不可取的,在考虑适用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设备使用效用。使用率高优先购买,使用率低的不购置或通过借用、协作共用等方法解决。 1.2.2 可靠性:指设备的性能可靠,要保持应有的精确度、灵敏度、零件耐用,使用安全可靠等。
1.2.3 维修性:维修性影响设备维护和修理的工作量和费用,一般说,维修性能好的仪器多是结构简单,零部件组合合理,互换性强等。 1.2.4 配套性:使用设备必须配套,仪器装备要结构紧凑,操作灵活,否则性能不能发挥,造成浪费,包括单机配套(指一台仪器中各种随机工具、功能附件、部件要全),机组配套(指一套仪器的主机、辅机、控制系统及其他联结设备的配套),项目配套(指一个医疗诊断、治疗项目或科研项目所需的各种仪器的配套)。 1.2.5 节能:包括能源利用性好和材料消耗少。 1.2.6 环保:设备噪音要小,对环境污染少,一般要配备相应的三废治理的附属设备。 2 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方法 2.1 制度建设 卫生部颁布的《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是目前各医院仪器管理的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健全管理的实施细则。例如: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入库房管理制度;设备档案制度;仪器性能、精确度鉴定制度;使用、维修、保养制度、领发、破损、报废、赔偿制度;使用安全制度及操作规程,使用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等。 2.2 建账 医院设备要求账目健全,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建立仪器管理账是仪器设备从库房发出后,分散至各使用科室、部门运转使用的客观记载。管理账目是仪器管理和清查核对的依据,是在用仪器各种数据统计的原始资料,不是财物清算,物资发放的依据。管理账目按账目用途有分户账和分类账。管理账目的形式有账页式、卡片式等。 2.3 建卡 凡在固定资产购进、调人可新制以后,即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账卡分“总卡” 及“分卡” 两种。总卡列同一品名(即每一个“目”)财产的总数。分卡一物一卡,一式三份,一份留设备科(科),一份留使用科室,一份随仪器存放在技术档案内。 2.4 建立技术档案 对于大型精密仪器尤其是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都应建立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建立内容包括:订货合同、国内外发票提货单据、出入库凭证副联、验收记录、产品样品说明书、线路图、安装及使用技术要求、安装调试记录、检验报告、使用操作登记、操作规程、保养维修等等有关资料。技术档案卡片一式三份,一份“正本” 由设备部门保 管、存入档案内。一份“维修副本” 交专职分工的维修人员,记录仪器的重要特征和检验结果,基本测定数据,并在每次检修后做好维修记录。凡更换元件、改变线路则需详细记录,类似这一仪器原“病历”。维修记录有两种登记保存方法,一是随档案卡的“维修副本”存放在维修人员手中,另一办法是随“精密贵重仪器使用维修记录薄”存放在仪器的保养人手中。另一份“使用副本” 交使用单位仪器的保养人,主要记录仪器的情况,内部交接记录及按时检验记录。 2.5 医疗设备使用率管理 医疗设备使用率是作为仪器效能的衡量指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是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减少设备资金占用比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一个有力措施,从一定意义讲,提高设备使用率是仪器管理的主要目的,每台仪器都应有使用登记本,其数据作为定期统计使用率的依据。
3 医院设备维修管理 3.1 建立维修中心 由于长期使用的磨损或因元件质量较差,设备在使用中会经常用发生故障而影响正常工作,给医院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如将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外送进行修理,不仅时间长,而且修理费用昂贵,所以,医院有必要建立医院器材及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这样既有利于病人诊断治疗,又可为医院节省经费开支,符合科学管理医院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医院规模,设立医疗设备维修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装备一定数量的测试仪器和机械设备以及必要的修理工具,储备各种维修材料,逐步向医学高科技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2 设备保养和检查 3.2.1 设备保养 3.2.1.1 日常保养: 由仪器保养人负责,它的内容是表面清洁,紧固易松动的螺丝和零件,检查运转是否正常,零部件是否完整。日常保养主要在设备外部。 3.2.1.2 一级保养:由仪器保养人按计划进行,主要是内部清洁,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湿度、声音等),局部检查和调整。
3.2.1.3 二级保养:一种预防性的修理, 由仪器保养人及修理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体部分,成立主要组件,调整精度,必要时更换易损部件。 3.2.2 设备检查。 3.2.2.1 每日检查:一般在下班前或交班时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由保管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2.2 定期检查:由保管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参加,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措施。 3.2.2.3 检查内容:一是功能检查,指测定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仪器说明书和技术文件的要求;二是精度检查。指测定设备的精度,特别是计量仪器,如天平、比色剂等,还需定时由国家计量部门来检查、鉴定。
3.3 设备维修 设备的修理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能相互代替,修理主要是修复和更换已磨损或损坏的零件,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以恢复。实践证明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修的好坏。
3.3.1 修理类另 3.3.1.1 小修:是指工作量最小的局部修理。在设备所在地点更换和修复少量零件,或调整设备的结构,以保证设备能够使用到下一次修理。 3.3.1.2 中修:是指更换与修复设备的主要零件或数量较多的其他损坏部件,或校正仪器,以恢复其精度,达到设备规定的技术参数。 3.3.1.3 大修:是指工作量最大的一种修理,有时需要将设备全部解体,更换和修复全部损坏的零件,恢复设备原有的精度、性能和效率。 3.3.2 修理方法 3.3.2.1 小强制维修:即对大型仪器或精度较高、结构复杂的仪器,根据仪器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都先制订维修计划,不管仪器技术状况如何,都要严格按计划执行。 3.3.2.2 定期拆修:根据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参考有关修理周期,制定设备修理工作计划日期和大致修理工作量。其优点是有利于做好修理前的准备,缩短修理所占用的时间。 3.3.2.3 预防维修:即对仪器异常进行发现和早期检修,对一些贵重的仪器设备,可在故障发生前有计划地进行维修。 3.3.2.4 事后维修:即仪器发生故障时才进行维修,这种修理需停机进行,修理费用高,管理上被动。 3.3.2.5 快速维修:即在不影响设备正常情况下修理。 3.3.2.6 改造维修:即对仪器经常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结构改造,可减少维修工作量,提高其效率,降低保养费用。 3.3.3 设备维修登记制度:仪器设备在保养维修后必须进行登记,保存文字记录。维修登记者内容包括:精修(即填列单位、部门、设备名称、主诉故障等)、维修报告(写明故障情况、程度、原因)、停机时间、工作时间(包括日期、开始时间、常规工作时数、加班时数、运送仪器所占用的时间等项目)。 生产维修制度:现代设备管理制度叫做PM制,即生产维修制,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分类检查,重点维修,一般分为A、B、C三类,以A类设备为重点,此类设备属于较贵重的仪器,而且修理复杂系数较高,对于这类设备要重点及预防性维修,B类设备为次重点,C类设备是非重点设备。医院应参照PM制对医疗设备分类进行重点检查和维修。 设备故障维修制度:医院的设备维修管理应减少设备故障和损坏,同时更应加强设备维修力量,适应临床需要,分别轻重缓急,及时修理,在执行设备维修制度同时,要定期登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使之成为设备管理反馈信息。 设备维修的主要技术指标: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说明设备维修和管理方法得当,设备的技术状态可以用完好率表示,完好率是衡量仪器设备技术状态的指标,一般医院或科室的仪器完好率应经常保持在80%以上或90%以上,完好率不高,仪器利用率也不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