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骨髓像分析
骨髓检查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对明确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大多数急性、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和各种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常见于正常人及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再障-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综合征等。
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系统细胞改变
1.粒系细胞增多 (1)原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此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早幼粒细胞增多,原粒+早幼粒细胞>30%,并可见细胞形态学改变。 ②慢粒白血病急粒变 原拉+早幼粒细胞>30%,可见细胞形态学改变,嗜酸、嗜碱粒细胞仍可见增多。 (2)早幼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M3型白血病。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30%(非红系计数),并可见特殊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②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但一般<10%。 (3)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幼粒细胞增多,并可有形态学改变,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②M2b型白血病 骨髓申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常>30%,伴有明显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并有中性晚幼粒细胞的增多。 ③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除可见中幼粒细胞增多之外还易见中性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见中毒颗粒等形态学改变。 (4)中性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5)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②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③某些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6)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粒急变。 ②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
2.粒系细胞减少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 (3)急性造血停滞。
(三)红系统细胞改变
1.红系细胞增多 (1)原始及早幼红细胞增多 ①明显增多见于急性红血病及红白血病,伴幼红细跑形态学改变。 ②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时也可见增多。 (2)中幼及晚幼红细胞增多见于 ①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并伴有各自不同的细胞形态学改变。 ②海洋性贫血。 ③慢性病性及慢性感染性贫血。 (3)晚幼红细胞增多见于 ①缺铁性贫血。 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 ①巨幼细胞性贫血。 ②应用抗代谢药物后。 (5)铁粒幼红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红系细胞减少见于 (1)单纯红系细胞减少见于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减少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值(M:E)。
1.粒、红比值正常 (1)正常骨髓象。 (2)骨髓病变未累及粒、红两系时,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等。 (3)粒、红两系平行减少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粒、红比值增高 (1)常由粒细胞增多引起,如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幼红细胞严重减少 见于幼红细胞生成受抑制如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粒、红比值减低 (1)常由幼红细胞增多引起,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五)巨核系统细胞改变
l.巨核细胞增多见于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牲紫癜、Evan’s综合征、急性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2)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巨核细胞减少见于 (1)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2)其他疾病 如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及放射病等。
(六)淋巴系细胞改变
1.淋巴系统恶性增生 (1)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跑增多见于 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及少见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 ③淋巴瘤并发白血病时。 (2)成熟淋巴细跑增多见于 ①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②某些高分化性淋巴瘤.
2.淋巴系统良性增生见于 ①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其他疾病 主要见于病毒性感染及百日咳等。
(七)单核系细胞改变
1. 单核系统良性增生见于活动性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及粒细胞缺乏症等。
2. 单核系统恶性增生见于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
1.浆细胞恶性增生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2.浆细胞良性增生(主要为成熟浆细胞)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寄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某些慢性细菌性感染、粒细胞缺乏症、结缔组织病等。
(九)组织细胞改变
1.组织细胞恶性增生 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组织细胞良性增生 见于某些感染引起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伤寒、败血症等。
(十)骨髓象与血象必须联合分析 临床上做骨髓象检查的同时必须做血象检查,二者相互参照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其重要性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更有助于明确诊断血象是骨髓的继续,外周血中的大部分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白血病时,尽管其血象变化与骨髓变化有程度上的差异,但二者关系密切。骨髓中大量分化很差的白血病细胞,在划分系统有困难时,往往可根据外周血中某些分化较好的细胞来进一步协助诊断。
2.有助于作出鉴别诊断 (1)某些疾病骨髓象相似而血象变化有所不同,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可能相似,均显示增生性贫血,但其血象却有所不同。 (2)某些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变化有显著不同,如非白血性白血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可同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象却截然不同,前者呈白血病性增生,而后者则可见有核细胞增生低下。 (3)某些疾病骨髓象无明显变化而血象变化显著,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某些疾病血象无明显变化而骨髓交化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类脂质蓄积疾病等。
3.有助于判断疗效急性白血病经化疗后疗效如何只有同时观察骨髓象、血象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如骨髓中原始细胞<5%,血涂片中原幼细胞消失才可判定为完全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