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临床检验速查手册》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轻松掌握纷繁复杂、不断更新的检验信息。《全科医师临床检验速查手册》可供临床医师、实习医师、临床检验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取与处理
一、血液标本
二、尿液标本
三、粪便标本
四、痰液标本
五、微生物检验标本
六、其他标本
第二节 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一、参考区间和样本分布
二、检验指标的方法学评价
三、疾病识别值和方法学允许误差
四、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五、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第二章 血液学检验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
二、血红蛋白测定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
五、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六、红细胞平均值检查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
八、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九、白细胞计数
十、白细胞分类计数
十一、血小板计数
十二、血小板平均容积测定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十四、红细胞形态检查
十五、白细胞形态检查
十六、血小板形态检查
十七、血液中寄生虫检查
十八、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第二节 出、凝血功能检验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二、出血时间测定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四、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五、血小板黏附试验
六、血小板聚集试验
七、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
八、血块收缩试验
九、血浆血栓烷B2测定
十、全血凝同时间测定
十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十三、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十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十五、血浆因子F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
十六、血浆因子Ⅱ、Ⅴ、Ⅶ和Ⅹ促凝活性测定
十七、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十八、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
十九、血浆蛋白C抗原测定
二十、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
二十一、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二十二、血浆D—二聚体测定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二、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三、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四、血清结合珠蛋白定量测定
五、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六、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检测
七、血红蛋白电泳
八、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十、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十一、冷抗体溶血试验
十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十三、酸溶血试验
十四、蔗糖溶血试验
十五、冷凝集素试验
十六、抗人球蛋白试验
十七、异丙醇沉淀试验
十八、热变性试验
十九、血红蛋白H包涵体试验
二十、血红蛋白F酸洗脱试验
二十一、红细胞镰变试验
二十二、镰状细胞溶解度试验
二十三、血红蛋白肽链分析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
一、全血黏度测定
二、血浆黏度测定
三、全血比黏度测定
四、全血还原黏度测定
五、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六、红细胞表面电荷测定
第五节 骨髓细胞学检验
一、红细胞系细胞检查
二、粒细胞系细胞检查
三、巨核细胞系细胞检查
四、单核细胞系细胞检查
五、淋巴细胞系细胞检查
六、浆细胞系细胞检查
七、其他细胞检查
八、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检查
九、粒红比例计算
十、骨髓细胞铁染色
十一、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
十二、骨髓细胞苏丹黑B染色
十三、骨髓细胞氯化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十四、骨髓细胞α—乙酸萘酚酯酶染色
十五、骨髓细胞糖原染色
十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三章 体液及分泌物检验
第四章 物化学检验
第五章 免疫学检验
第六章 微生物学检验
文摘版权页:
(3)对血清、脑脊液以及其他不易获得或有创采集的标本,应分别保存3天和1周以便必要时复查;对特殊、罕见或诊断不清病例的检验材料,应在—20℃~70℃长期保存直至失去使用价值。
五、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由于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解释和评价时必须结合其他检查资料、疾病流行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全面综合分析。试举数例如下。
1.关于血象或全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汁数(WBC)参考区间通常为(4~10)×109/L,对发热病人来说即使是5×109/L,如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也应视为减低;或即使为9×109/L,如伴有粒细胞增多也应视为增高。因为生理性白细胞分布虽有较多机会接近参考均值(7×109/L),但也有可能接近于上限或下限。假如患者生理分布在参考区间下限,例如5×109/L,病理性增高为参考区间的一半(2个s)例如3×109/L,仍未超出参考区间;如生理分布在参考区间上限,例如9×109/L,病理性减少参考区间的一半例如3×109/L,也还在参考区间之内。发热和白细胞变化是对病原刺激的共同反应,此时WBC虽然表面在参考区间之内,但是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中性粒细胞的改变已足可以说明其病理性增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