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误导,光栅以前都是蚀刻的,因为工艺技术达不到。机械蚀刻后,有的就直接使用了。这就是最早的光栅,那个时候还没有分类。
机制光栅:在玻璃片上刻划出一系列平行等距的划痕,刻过的地方不透光,未刻的地方透光。
以后技术工艺等先进了,开始了进一步的处理,镀膜技术的运用使光栅的质量更高了,这种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先蚀刻后镀膜,另一种是先镀膜后蚀刻,两种技术都属于蚀刻技术。
激光照排技术先进之后,又有了第三种光栅技术,就是全息照相,将通过全息照相,将激光产生的干涉条纹在干板上曝光,经显影定影制成全息光栅。通常在 1 cm 内刻有成千上万条透光狭缝,相当于多光束干涉,光栅形成的光谱线尖锐、明亮。而原来的机械蚀刻则向比较而言,优势明显。
下面是两张图,机械蚀刻和全息照相的对比:
而楼主所讲的蚀刻和镀膜其实都是一种东西,日本不可能采用古老的机械蚀刻,如果真的采用,那么就一点儿优势都没有了。镀膜理论上是可以脱落的,但光栅属于非接触物质,脱落的可能性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