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样机构,涉及采样针,分血,自动进样等一系列的组合,这些部件或者组件是相互连贯的。 采样针目前都以不锈钢为主,至于什么材料另当别论,1珞18镍9钛无疑是最好的,韧性十足,虽然机械加工较难,价格较高,好在我们不用多少加工和多少材料的,基本上拉伸后经过机械和化学镜面处理就可以了,硬度虽然不如其他材料,但穿刺个橡胶帽绰绰有余。针分为几种形式,看你的最终设计。 这里面还是有个产品延续性的问题,我这里还是保持这个思路来说明: 单纯的开放式进样,不需要穿刺,以内径0.2-0.8外径1.8-2.5之间就可以了,针的两端一头平面倒角接管道,一头锐化倒角采血。这里要说明一下,前一阵子给做生化的厂家也是做这个课题的时候,了解到镜面处理的采样针价格并不昂贵,完全在我们承受的范围内,镀层的确是很贵的。回来后我了解了一下,拉伸后机械外抛光,美国粗糙度可以达到Ra0.1以下,内径镜面处理粗糙度可以达到Ra0.04,这个粗糙度相对于国内的多少我搞不懂,多少年没有查过这个了,只知道国内的0.4粗糙度相当于过去的花8光洁度。而且内镜面长度最高可以达到200mm,牺牲粗糙度精度,可以使价格便宜很多。在这里之所以说这个,目的是为了后面做准备。如果不与分血阀配合,200mm的镜面长度我们绝对是用不了的,以0.8内径计算,将近100ul的容量,足够你折腾的了。如果与分血阀配合,那么多长也不够用的,这就需要连接管道的支持了,特氟隆硬管与采样针的压接式结合是必须的了,不过这个不用操心,采样针的厂家都会给你现成的东西的。这种结构对于管道残留附着能够降低的最低,而且冲洗效果也较好。 单纯封闭式进样,需要穿刺,但不需要自动进样,可以与开放式进样一样的针,只不过加工成斜口形式,但这种形式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斜口带尖,容易划伤操作者,除非你设计带有弹出式的进样机构,否则,一旦出现感染你就是第一责任者。其实这个是不用说明的,但你上次非跟我强调不要这个机构,所以在这里提醒你一下。二是国内的采血管,差别很大,有些厂家的帽子确实不敢恭维,掉渣严重,如果这一根针连穿带采,难免不堵,不用全堵了,堵一半就够你找毛病的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穿刺开始到采样针进入血液下层,采样注射器或者其它动力源一直提供正压,这样保持往外吹,然后用负压吸引,注意的是正负压的切换会有个压力反转,对采样造成什么影响目前我还想象不到。第二种是采用较粗一点儿的穿刺针管先穿刺,采样针随后穿过穿刺管进入试管采血,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两套冲洗块,不过不要紧,有很好的范例,就是你手头上的ABX。至于是否采用液面探测电路,或者采用试管座加装传感器探测液面,还是靠定位调整固定到底端往上N毫米,这是你的事情了,都不难,不过,管座增加探测装置很可能会误判,因为并非自动混匀,手工混匀后放置到上面,管壁上会有大量的血液附着,传感器容易误判,等待时间也不好掌握,劝你不要采用这个方式。 自动进样采血方式分垂直采血和反转采血,垂直采血可以采用与封闭进样一样的结构,而反转采血就必须增加一根针和分血阀配合。混匀方式不外乎几种,ABBOTT的垂直旋转与光电的8118有同工之处,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混匀效果不好,被大多数厂家抛弃,他们自己都坚持不下去,劝你也不要想了,颠倒混匀只有两种,一种是360度旋转,还有一种是超过120度的颠倒混匀,360度旋转有两种方式可以参考,都是ABX的,就是80和120,我倾向120,因为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可靠性很高。颠倒混匀有两个都很经典,SYSMEX的气爪和COULTER的摇床,SYSMEX的你要非常熟悉气动和气动元件的厂家支持,因为气动元件日本是老大。而ABX和COULTER则用马达和机械拖动就可以完成的很好,而且准确度也很高。不过说实话,从各个厂家的产品来看,机械加工和设计确实不敢恭维。垂直采血确实有很多弊端,血液高度不定,回流速度慢稳定时间长,从而造成采血的准确性降低。反转采血则可以解决采血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反转采血,第二根针是否直接带穿刺,是否外加穿持针,是否采用气缸推动,这都是要考虑的,如果采用纯机械和马达,则可以设想一下,样本架从上往下掉入旋转槽,还是水平推入旋转槽,要看你的整体结构了,360度旋转这个好像没有什么疑问,估计COULTER的摇床目标太大,知识产权的纠纷少不了。在旋转槽下,针架在螺杆上往复运动,针架上带有第二针和条码扫描器,穿刺的同时扫描条码,一次不成功,第二次只扫描不穿刺,两次扫描失败,则条码号空白提示,按照序列号报告结果或者等待人工输入。至于穿刺得动作是谁动,就要通盘考虑一下了,上次我们简单说起过,旋转槽下拉一次还是针架上抬一次马达都要增加2个的,我的原则是动小不动大,还是针架动一下吧,设计好了一个马达就够了。对于样本架,有个特别说明,采用360度旋转,你的架子每个试管带锁紧还是进入槽后由槽来锁紧?如果架子带有锁紧,也就是说试管不掉下来,我建议用上锁紧,锁扣的形式,不扣上锁扣,放不进去,同时也可以保证由于试管帽没有盖进导致的帽子脱落,血洒当场这样的头疼局面,连头带身子一并锁上就是,上次在南京我让那个学生画的示意图就是这个意思。 分血:移动针架和分血阀,好像没有第三选择了。 移动针架对于三分类来说毫无疑问的,对于五分类来说你的方法决定这个结构的生存,ABX的结构你不可能采用的,明确地专利保护。如果采用3角度非染色的方法,移动针架是可以实现的,最多三个位置。如果是染色法,那么最少是3个位置,现在重点说染色法。 4分类一个分配,wbC/BASO一个分配,HGB一个分配,红系一个分配,如果要提高速度,那么冲洗还需要一个。如果HGB独立,那么就不存在红系分配问题,从HGB二次采样稀释即可,用三分类的办法,如果WBC/BASO和HGB一起,那么就存在一个红系问题。搞生化的人玩微量采样那是行家,几个ul都能做到很精确,不过他们的加样方式到很简单,几个ul的标本距离杯底一定的距离吐出来,这样防止喷溅,保证定量。但他们的前提是全部吸全部吐,反复采血加样,这在血球上不可能做到的,而且血清和全血 的黏度完全不同。还记得我领你去看的全自动酶免吗,乙肝五项,一次采样加五次,次次精度一样,学学那个方法吧,微量连续加样器,买几把琢磨吧,不过黏度问题一定要考虑。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我演示过的,旋涡方式,试剂提前产生涡流,采样针在中心吐出定量,这两种方式对杯子结构都有要求,能想到能演示出来但不一定能做到,设计和加工还是关键,不过韩国人已经开始琢磨这个事情了。只要试剂与血液同时加入,且成切面,就触犯专利,这一点一定记住,实验室玩玩无所谓,产品就要非常注意了。 分血阀,旋转分血阀没有什么专利了,很多厂家都可以做,设计好定型了就让他们加工就是,测试样品用他们现成的就可以了,至于定量问题,4分类和HGB还有红系以5-10ul范围,WBC/BASO要多出一倍,即便这样,试剂用量也是很少的了,不可能再少了,没准了就。平推式分血阀只有ABX在用,是否是专利不知道,我没有关心过,你可以查查,能够规避采用这个方式也不错,最起码国内能加工,废品率再高也还是便宜的。还有一种分血方式大一点儿,但效果也不错,也都是几个ul的定量,就是上海迅达在几年前推出固定几个项目的急诊生化,用好像是8个组合分血的,复杂点儿,但很便宜,可靠性还可以,不过好像拆卸非专业人员有难度,你去找找,没准儿还能找到。 顺便说一句你那个条码扫描,那是个从哪里弄来的棱镜?打出来的光线即不在一条线上,也不在一个面上,肉眼都能看出来,怎么能扫描的好你说,让扫描器厂家给你做好不行吗,干吗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做呢?光一个条码折腾一个下午,真是头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