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分子影像学 第三讲 GFP光学分子成像
申宝忠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兼影像中心主任,全国高等医学影像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磁共振学组副组长,美国分子影像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
关键词:GFP成像原理
一 GFP光学分子成像原理
1994年,Chalfic等从研究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发光现象中分离纯化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由于其荧光稳定、检测方便、对活细胞无伤害等优点,已被作为一种标记基因(Marker Gene)广泛应用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目前,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肿瘤细胞可直接用于显示肿瘤的侵袭转移,尤其是显示微小侵袭灶及单个细胞的侵袭,为揭示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规律提供了简便、直观、有效的工具。
1.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
在荧光蛋白中GFP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它是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270000。GFP的一级序列已由cDNA序列推导出来,1974年得到GFP的结晶;1988年报道了其衍射图谱;1996年解出了GFP的立体结构,即由两个相当规则的内含一个α-螺旋和外面包围11条β桶状结构(β-barrel)组成的二聚体。β-折叠形成桶状结构的外围,桶状结构和位于其末端的短α-螺旋以及环状结构一起组成一个致密的结构域,发色团位于螺旋中部。 a. 发色团的结构 发色团本身是个对羟基—苯亚甲基—咪唑啉酮(图1),由65~67位的氨基酸残基(丝氨酸—脱水酪氨酸—甘氨酸,Ser-Tyr-Gly)通过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为一个稳定的环状三肽结构。环化残基主链组成了咪唑啉酮环,多肽的主链在图中显示为红色。尽管在其它蛋白质中也可发现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其并非蛋白质的环化,也非酪氨酸氧化,更非生色基团。这就暗示组成生色基团的趋势并非三肽的内部特性。 b. 发色团的生物合成 图2是发色团的生物合成图。其中R1代表残基1-64,R2代表残基68- 238,其主要步骤为:第一步,Gly67氨基亲质子性地结合到Ser65的羰基上(左上),然后脱掉水分子形成咪唑啉酮环(右上);第二步,Tyr66的α碳-β碳键氧化放出一个大基团(下方)。该合成图是基于以下观测:重组GFP(如在E.coli)表达不需要来自A. victoria的特殊酶来形成荧光团。如果可溶性GFP在大肠杆菌厌氧条件下表达,它就不发荧光,否则它就不能和变性SDS凝胶上的天然GFP区别开来。进入空气后,即使在非常稀释的裂解液中厌氧表达的GFP也会逐渐产生荧光。 c. GFP的三维结构 (1)β-罩结构:Yang等人描述了重组野生型A. victoria GFP的晶体结构(图3),精度达到0.19 nm。Orm?等人研究A. victoria GFP S65T变种的晶体结构精度也达到0.19 nm。 GFP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蛋白折叠,Tang等人称之为β-罩结构。从外表看11条反向平行的β丝状体(绿色)组成一个非常紧凑的圆柱体。β结构内部是一个α-螺旋(深蓝色),GFP螺旋中心是发色团(红色),罩的边缘还有一些短的螺旋片段(淡蓝色)。该圆柱体直径3 nm,高度4 nm。发色团位于分子中心的紧凑单结构域可以解释许多GFP的特性,例如:GFP性质稳定,只有在6M盐酸胍盐90℃下或4<pH<12才会变性;去掉一个N-末端或从C-末端上去掉7个以上的氨基酸会彻底丧失荧光,该蛋白质也没有了完整荧光团的特征吸收光谱,即使“β”的一点点缺失都不能形成β-罩结构;GFP可以被融合到另一个蛋白质的C-末端或N-末端等。 (2)拓扑折叠:图4显示了折叠的拓扑图,红色的α-螺旋从后面与绿色的β条带结成环,同时显示了二级结构始端和末端的残基数量。 Orm?等人也发现了S65T变种的相同拓扑结构,在N-末端有一个附加的短α-螺旋,在第6和第7β条带之间是一个环而不是α-螺旋,他们认为二级结构并没有精确的始端和末端。这些不同观点可能使用了不同的算法检测二级结构。 (3)Cysteins半胱氨酸:两个半胱氨酸(黄色),一个Cys48在β条带 3上,另一个Cys70在内螺旋中,它们没有形成二硫键。Cys48可能会部分溶解,而Cys70被埋在蛋白质的核心(图5)。 (4)色氨酸荧光:GFP有一个单体色氨酸Trp 57(蓝色),离发色团(红色)有1.3~1.5 nm的距离,二者之间被苯丙氨酸Phe 64和Phe 46隔开。环型系统的长轴几乎与发色团的长轴平行(图6),因此从色氨酸到发色团可以发生有效的能量转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看不到色氨酸发射荧光。 (5)发色团的环境:发色团几乎在圆柱体的中心得到保护,不能被大量溶解,酶也不太可能进入催化它的形成,这就更加强调了自动催化发色团形成的假说。发色团平面与圆柱体大致对称垂直。Orm?等人在发色团的一边发现了一个大腔,但不对大量溶剂开放,可能充满了水。 d. GFP的衍生物 近年来,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羟胺突变等方法产生GFP突变型,在一定的波长下发出黄色光。如生色团中酚盐阴离子后加一个芳香环的变种GFP,虽然529 nm处荧光呈绿色,但在拖尾峰更长的波长处却产生黄色荧光,因此被命名为黄色荧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YFP);而在Y66HGFP变种的生色团中加入一个咪胍基可发射蓝色荧光,称其为蓝色荧光蛋白(Blue Fluorescent Protein,BFP);双突变体Y66H/Y145F能在381 nm光的激发下产生455 nm的蓝光,故称之为BFP。此外,这种蓝光还能进一步激发GFP产生绿色荧光,这种现象称之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t Energy Transfering,FRET)。利用FRET不仅可以研究蛋白之间及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检测到蛋白亚基间的相互接近。红移型绿色荧光蛋白(Red-Shift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RSGFP)由组成GFP氨基酸序列中第64~69残基依次突变而形成,其一个突变体RSGFP4也具有单一激发光谱(490 nm),但其荧光强度较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Wild-Type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WTGFP)高4倍。在RSGFP4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可得新型突变体——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利用HFP和RFP标记不同的蛋白质就很容易在荧光显微镜下将它们区别开来,也可用此特点对细胞内不同细胞器进行标记来研究其相互作用。此外RFP和BFP之间亦可发生FRET现象,因此,为不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2. GFP的发光原理
a. 生物体内GFP的发光原理 一些能发出荧光的腔肠动物,如维多利亚水母或Renilla Reniformis海参都能发出绿色荧光。刺激A.victoria水母可以发出绿光,然而当从A.victoria水母发光细胞中提纯钙触发光蛋白——水母蛋白时,发出的是蓝光而不是绿光。1994年,Chalfic等从研究维多利亚水母发光现象中分离纯化出GFP。研究发现,GFP是作为能量转移的接受者,分别接受了来自于水母A.victoria和海参R.reniformis体内的Ca2+激活的光蛋白能量,发出可见绿光。水母发光蛋白是一个21.4 kD的脱辅基蛋白质、分子氧和咪唑化合物的复合体。当水母发光蛋白被Ca2+激发,它就会催化咪唑化合物氧化,即变成了激发态,回到基态(浅褐色)时,纯化的水母发光蛋白发出470 nm的蓝光。活体下能量由咪唑化合物转移到GFP,GFP作为次级荧光蛋白吸收了来自受激水母蛋白的能量,发出可见绿光。 A.victoria水母的生物发光机制(见图7)。 b. GFP报告基因成像中GFP的发光原理 GFP表达后折叠环化,在氧存在下,由65~67位的氨基酸残基(Ser-Tyr-Gly)环化,形成发色团,因而它无需再加任何酶和底物,在紫外线或蓝光激发下就能发出荧光,且不像其它荧光素那样荧光容易淬灭。在450~490 nm蓝光激发下,GFP荧光至少能保持10 min以上。GFP受激发后,其发光团内部发生的F?rster循环是发光的基础。 c.F?rster循环 GFP是第一个已知的蛋白质核心内F?rster循环的例子(图8)。 根据Tyr66在氢氧根形式(图8左上)或酚盐形式(图8左下),荧光团的吸收峰分别在395 nm或470 nm,而且酚类在激发态时比在基态时酸性更强,假设激发态荧光团(图8右上)变成激发态酚盐(图8右下)唯一的荧光物就会发出509 nm的绿光。结果一个循环形成:荧光团吸收一个光子,丢失一个质子,再发出一个光子,最后接纳一个质子回到初始状态。 d. GFP激发和荧光发射光谱 变性GFP 不发荧光,其吸收光谱与天然GFP也明显不同。这一点提示,发色团与其周围环境间的非共价键交互作用对光谱特性影响很大,荧光由氨基酸介导,对GFP三级结构中的发色团关闭。 来自A.victoria的天然GFP(蓝色)激发光谱有两个激发峰,395 nm和470 nm。荧光发射光谱在509 nm处有一峰值,540 nm处有一肩峰。产生于大肠杆菌的重组A.victoria-GFP与天然GFP有相同的光谱特性;而R.reniformis-GFP的激发光谱却不同,但吸收光谱一致。细胞外pH值升到10,A.victoria-GFP的吸收峰不会受明显影响,恰在变形临界值下(图9)。
3. 荧光探针GFP的特性
GFP及其突变体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1)荧光产生无需借助任何反应底物,且性质稳定、荧光保持时间较长; (2)GFP分子量小,蛋白性质极为稳定,转染细胞后,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3)易于耐受高温等处理,无光漂白作用,用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不影响其荧光特性; (4)能够在异源细胞中稳定表达,无需辅助因子或共反应因子加入即可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发射荧光,而以往的荧光探针多使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荧光检测需加辅助因子,且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5)便于进行活细胞的实时观察,利用GFP发荧光的特性检测极为方便,普通荧光显微镜即可检测,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效果更佳,还可用流式细胞仪对GFP阳性细胞进行筛选,以获得高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株,而对细胞无伤害作用。 GFP在哺乳动物细胞系,尤其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为示踪肿瘤细胞定位、归宿提供了直观而有效的工具。 例如,传统的病毒感染检测及定位研究主要采用组织印渍法、放射性核酸探针法或将报告基因引入病毒基因组作为标记等,但这些方法均必须在分析前对组织进行固定等处理,因而阻止了感染过程的继续。新型报告分子GFP克服了上述缺点,可用其对生活状态下的细胞进行实时、非破坏性的跟踪,观察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感染轨迹,从而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关系。Cesper将GFP基因插入烟草花叶病毒(TobaMo Virus,TMV)的基因组中,用该病毒感染的烟草叶片在紫外光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区域。
4. GFP报告基因的特性
作为光学分子成像最常用的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基因。水母的GFP基因是目前惟一已被克隆的GFP基因,其表达产物GFP荧光很稳定。GFP基因序列短,分子量小,不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及目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GFP的存在不影响融合蛋白的活性,对抗原或抗体的标记效率为100 %。当受到紫外线或蓝光激发时,可自发地发射内部绿色荧光,易于观察,因此GFP基因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和转运等,尤其应用在肿瘤研究方面,它有如下优点: (1)GFP荧光特性相对稳定:只有在过热(>65℃)、过酸(pH<4)、过碱(pH>13)或其它变性剂(如胍基盐酸)存在的条件下,GFP才会变性,荧光消失。一旦恢复中性pH环境,或是除去变性剂,荧光就可恢复并具有和原来一致的发射光谱。而且在很大pH范围内(7~12.2)的吸收、发射光谱也是相同的。即使在用甲醛或戊二醛固定的细胞中,GFP的荧光也不受影响,适于与其它荧光试剂同时进行双标实验。 (2)GFP检测方便:用荧光显微镜或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且可进行活体观察。 (3)GFP基因无种属特异性,也没有细胞种类和位置的限制:Chalfie等用PCR方法扩增GFPcDNA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经活性诱导物诱导后,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化细菌发出绿色荧光。 (4)GFP对受体细胞基本无毒害:Sheen证实在玉米转GFP基因植株中,即使GFP在细胞中的表达量很高时,对细胞也不会产生明显毒害。 (5)不受假阳性干扰:由于其它生物本身不含有GFP,因此不会出现假阳性结果,GFP作为分子探针可以代替荧光染料,避免由于染料扩散造成的定位不准,使结果真实可靠。 (6)GFP是一种稳定的、可溶性蛋白,对光稳定,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所固有的。
二 GFP在分子成像中的应用概况
源于水母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标记物,在受到紫外光或蓝光激发时可高效发射清晰可见的绿光,且荧光性质稳定。与现有的标记物相比,GFP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自GFP被发现以来,一直作为一个监测完整细胞和组织内基因表达及蛋白定位的理想标记物,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融合标记、基因治疗、蛋白在活细胞内功能定位及迁移变化、病原菌侵入活细胞的分子过程研究等。这表明GFP是一类能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与临床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较理想的基因表达标记物。
1. GFP在研究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应用
肿瘤转移除表现在一般细胞增殖外,还包括瘤细胞的脱落、血液中循环、侵入淋巴管、细胞着床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目前,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机制,尤其是早期肿瘤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肿瘤侵袭在体实验,要求具有灵敏性高、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的报告基因,对瘤细胞进行标记,以便能在正常细胞中识别少量甚至单个瘤细胞。以往用β-半乳糖苷酶(Lac-Z)转染肿瘤细胞示踪瘤细胞,或者用抗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操作复杂程序繁琐。 Chrishi等将HGFP-S56T转染CHO-KI瘤细胞,经过腹腔接种、静脉注射建立的人工转移模型,可示踪瘤细胞的浸润、运行及组织内定位的全过程,且荧光基因稳定表达,实验结果表明,GFP可作为肿瘤侵袭性研究的良好示踪标记基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2. GFP在研究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
光学分子成像也被应用于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Hoffman等应用GFP标记肿瘤细胞建立的多种理想的活细胞标记动物模型,来反映体内肿瘤生长时微血管形成的实际过程。
3. GFP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在基因治疗中,常需要挑选高表达目的基因的克隆,以往通常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Western-Blot等方法来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挑选高表达目的基因的克隆。 将GFP或其突变体基因与目的基因融合后转入细胞中,当其表达时即可通过流式细胞仪在生理状态下筛选或分选出荧光细胞,从而获得表达目的基因的靶细胞,该细胞可以用于细胞移植介导的基因治疗,亦可用于进一步培养和研究。目前已有用流式细胞仪快速、高效分析并分选表达GFP的造血干细胞的报道。GFP在研究肿瘤的基因治疗及定位定量显示肿瘤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自杀基因治疗近年来在肿瘤细胞治疗策略中备受青睐。其原理是用GFP基因与目的基因转染肿瘤细胞,使无毒性前体药物转变为毒性产物而杀死肿瘤细胞,利用GFP的荧光特性,可定量检测和分析载体的转染表达效率。
三 GFP光学分子成像的优缺点
以GFP为代表的荧光成像,操作相对简便,无需底物,且产生的荧光表达时间长,但其波长有限,无法穿透深部组织。除此之外,GFP没用信号放大作用,它不能像酶一样能通过加工无数的底物分子而将信号放大,这是其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另外,有报道在实验中出现GFP诱导的免疫源性反应。
四 GFP光学分子成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对GFP的荧光机制及应用已有了许多了解,但对GFP的研究领域仍面临许多空白和挑战。例如:GFP是如何折叠成桶状结构的?突变是如何影响发色团的?如何提高GFP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如何区分GFP转染的肿瘤细胞和含有GFP的吞噬细胞?相信随着对GFP的生物化学特性、发光机制及生物安全性等研究的不断深入,理化特性更稳定、荧光更强、更持久以及更安全的新型突变体将不断涌现出来,这必将为GFP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未来在细胞生物学领域,GFP的研究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细胞工程方面:以GFP为标记,经过活体转染、离体分离分选(In vivo Transgene and In vitro Separating and sorting Cells,ITISC)法快速、高效地获得基因修饰的原代靶细胞。 (2)环境保护方面:如污水处理中“绿色菌”的应用。 (3)肿瘤学方面:用于癌细胞的生长、复制、浸润、转移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