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超声波的产生 由压电晶体制成的探头产生,频率范围:20kHz~1015Hz的机械振动
二、超声波的特性 波长短、方向性强、能量大
三、超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1、 振幅A:重要参数,是传递组织信息的主要参数,与介质、振源有关。依赖界面的反射和后散射,是成像的主要依据。 2、 频率f:最低20kHz,临床上用的最低2MHz,与振源(探头)有关。 3、 声速c:与振源无关,只与介质有关。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在医学诊断中,c=1540m/s. 4、波长?:与振源和介质有关,决定了空间分辨力。
四、超声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 超声在生物组织中传播会产生衰减,衰减的大小与超声频率有关(在1~15MHz频率范围内与频率成正比) 、与传播距离成正比。 衰减程度用超声半价层或衰减系数表示。 半价层越大,衰减越小 人体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衰减系数:液体——肌肉——纤维及软骨——骨骼——气体(小——大)
五、超声的传播规律
声学中的介质是以声阻抗来划分,介质界面是指声阻抗不同的介质分界面。 1、 声阻抗:介质的力学特征量,在声波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Z=?c ?—介质密度 均匀介质:声阻抗一样 非均匀介质:声阻抗不一样 界面:两种不同声阻抗的分界面 1)反射与折射(界面大小》线径) 2)散射:当超声碰到线度《波长的粒子
超声在人体内传播时,在两种不同组织的界面处产生反射和折射,在同一组织内传播,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均匀性而发生散射。超声通过不同器官和组织产生不同的反射与散射规律,仪器利用这些反射和散射信号,显示出脏器的界面和组织内部的细微结构,作为诊断的依据。
六、超声的生物效应 空化效应 超声的产热和空化效应在人体内是否产生,取决于使用仪器的功率和频率 安全剂量:50焦耳/cm2
七、正常脏器的回声规律 正常骨骼与周围软组织的差异大,在软组织与骨皮质交界处产生强反射,进入骨骼的超声由于骨松质组织吸收极多而不能穿透(除颅骨外),其后方形成无回声区称声影。
八、病变脏器的回声规律 当脏器有病变时,由于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不同,超声通过时产生不同正常的回声规律,各种病变组织亦各有其声学特性、其反射规律亦不相同。如肝内液性病变为无回声区,肝癌为强弱不均的实质性回声区、边缘不整齐,胆囊内结石则在无回声区中有强回声光团,后方有声影。
九、超声场特性 超声场特性:超声在介质内传播的过程中,明显受到超声振动影响的区域称超声场。超声场具有以下特点:如果超声换能器的直径明显大于超声波波长,则所发射的超声波能量集中成束状向前传播,这现象称为超声的束射性(或称指向性)。 近场区 :换能器近侧的超声波束宽度与声源直径相近似,平行而不扩散,近似平面波,该区域称近场区。近场区内声强分布不均匀。 远场区 :近场区以外的声波以某一角度扩散称远场区。 L0=r2f/C sinθ=1.22λ/D 。式中L0为近场距离,r为换能器半径,f为频率,C为声速、 θ为半扩散角、D为换能器直径,λ为超声波波长。
医学诊断中要求在3.50度左右。——本文来自医药社区『www.pharmst.cn』原帖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