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其它
血沉(ESR)
血沉增快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肺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胶原病),严重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急性感染,肾脏疾病等。
网织红细胞(RET)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当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效时,短时间内网织红细胞会大量增加。网织红细胞减少多见于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某些溶血性贫血有再障危象时,如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C反应蛋白(CRP)
在各种急,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时又迅速降于正常水平。
红斑狼疮细胞(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斑狼疮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通常在活动期后常消失。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类风湿,硬皮病,活动性肝炎等,偶亦可发现红斑狼疮细胞。
血中微丝蚴
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管,只有微丝蚴在外周血中才能见到,镜检阳性可提示微丝蚴感染。
疟原虫
当检测到原虫或是裂殖体时均可判定有疟原虫感染。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
为小儿支原体、衣原体性性肺炎提供诊断依据。
胸腹水常规
区别积液性质,判明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找出病原,进行治疗。
1.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初步区别:
渗出液 漏出液
原因 局部炎症所致 非炎症性
比重 1.018以上 1.015以下
凝固性 易凝固 不易凝固
蛋白 30 g/L 以上 30 g/L 以下
李凡他试验 阳性 阴性
细胞数 200 /ul 以下 100 /ul 以下
细胞分类 急性感染以中性分叶为主,慢性感染以淋巴为主 淋巴细胞与间皮细胞为主
细菌 常有 无
葡萄糖 低于血糖 与血糖一致
2. 中性粒细胞为主时见于,3. 化脓性渗出液。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疾病,4. 如结核性,5. 梅毒性,6. 肿瘤等渗出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 见于变态反应性和寄生虫感染,8. 如过敏症,9. 寄生虫感染,10. 人工气胸等。
11. 间皮细胞增多:见于浆膜受刺激或受损。
妊娠试验(尿hCG)
受孕1周后可呈阳性。过期流产或是不完全流产,子宫内仍有活胎盘组织时,本试验仍呈阳性。人工流产后,如果本试验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残留胚胎组织,应进一步检查。宫外孕时hCG低于正常,但仍有60%的阳性率,有助于与其它急腹症相鉴别。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 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等恶性肿瘤时hCG会很高。
脑脊液常规
提供有关病原的相关信息,区分病毒性,细菌性或是外伤性的脑脊液性状改变。
1. 颜色:黄色提示脑内有陈旧性出血,2. 红色离心后上清无色透明,3. 提示穿刺引起的损伤,4. 离心后呈淡红或黄色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5. 潘氏试验:有脑组织和脑膜 疾患时,6. 蛋白质增加,7. 且多为球蛋白,8. 本试验常呈阳性。如化脓性脑膜炎,9. 结核性脑膜炎,10. 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1. 颅内出血,12. 脊髓灰质炎,13. 流行性脑炎等。
14. 白细胞:化脓性脑膜炎时,15. 每微升数百至数千。结核性脑膜炎时,16. 一般中度增加,17. 为30~1000每微升。流行性脑炎时,18. 常为10~200每微升。脊髓灰质炎,19. 神经梅毒也有轻微增加。
20. 氯化物:减少见于化脓性脑膜炎,21. 尤以结核性脑膜炎为明显。病脑时无明显改变。
22. 葡萄糖:化脓性脑膜炎在早期下降明显,23. 结脑隐球菌脑膜炎在中,24. 后期下降较多,25. 病脑多为正常。
26. 真菌:新型隐球菌检查。
27. 细菌:疑为细菌感染应要求革兰染色,28. 疑为结核性脑膜炎者,29. 作抗酸染色检查。如在脑脊液中检测到任何的细胞,30. 排除污染外均可视为致病菌。
精液常规
用于评价男性不育症诊断,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检测项目,病人男子生育能力的重要依据。
白带常规
由临床医生采集,尽快送检,保持温度在25~35℃。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级及意义:
清洁度 所见成分 临床意义
I 度 大量上皮细胞,无杂菌或极少,白细胞0~5/HP 正常
II 度 中等量上皮细胞,少量杂菌,白细胞5~15/HP(+) 正常
III 度 少量上皮细胞,杂菌较多,白细胞15~30/HP(++) 提示有炎症
IV 度 无或有少量上皮,大量杂菌,白细胞>30/HP(+++以上) 多见于严重的阴道炎
1. 滴虫:排除污染外可作为滴虫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
2. 真菌:白色念珠菌为正常寄生菌。
3. 线索细胞:是诊断阴道加德纳菌的重要依据。
尿淀粉酶(UAMY)
尿淀粉酶在起病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也较血淀粉酶慢,故对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更有价值。肾功能严重障碍时,血清AMY可增高,而尿淀粉酶下降。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同时下降时,可见于各种肝病。
尿本-周蛋白(Bence-Jones)
阳性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合成不平衡的患者尿中。
乳糜试验
多见于丝虫病,也可见于腹腔肿瘤,胸膜腔手术,胸腹腔外伤,肾盂肾炎,包虫病等。
尿三杯试验
对男必性泌尿系统感染提供诊断依据。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参考值:27~34 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或减小,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小。
参考值:320~360 g/L
各型贫血时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改变
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恶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造血组织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贫血的这一指标会有动态变化。
参考值:11.5~15.5 %
血小板计数(Plt)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
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临床意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和蛋白尿者,以及急性失血(外伤)或大手术后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mard Soulier综合征)时MPV增大;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障、湿疹和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Wiskolt-Aldrich综合征)、骨髓移植恢复期、先兆子痫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MPV减少。
参考值:7.5~12.5 fL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巨幼红细胞贫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都可引起PDW增大。
参考值:15.5~17.5 %
二 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原(FIB)
升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病,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凝血酶原时间(PT)
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见于II,V,VII,X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的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等。
PT缩短:先天性V因子增多,DIC早期(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等。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当INR值在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INR>4.5时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APTT延长:结果超过正常对照的10秒为延长,见于VIII,IX,XI,XII因子的缺乏。
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肝素治疗的监护:应维持APTT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
D-二聚体(D-Dimer)
增高见于纤溶亢进或DIC早期。
三 其它
血沉(ESR)
血沉增快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肺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胶原病),严重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急性感染,肾脏疾病等。
网织红细胞(RET)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当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效时,短时间内网织红细胞会大量增加。网织红细胞减少多见于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某些溶血性贫血有再障危象时,如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C反应蛋白(CRP)
在各种急,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时又迅速降于正常水平。
红斑狼疮细胞(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斑狼疮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通常在活动期后常消失。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类风湿,硬皮病,活动性肝炎等,偶亦可发现红斑狼疮细胞。
血中微丝蚴
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管,只有微丝蚴在外周血中才能见到,镜检阳性可提示微丝蚴感染。
疟原虫
当检测到原虫或是裂殖体时均可判定有疟原虫感染。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
为小儿支原体、衣原体性性肺炎提供诊断依据。
胸腹水常规
区别积液性质,判明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找出病原,进行治疗。
1.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初步区别:
渗出液 漏出液
原因 局部炎症所致 非炎症性
比重 1.018以上 1.015以下
凝固性 易凝固 不易凝固
蛋白 30 g/L 以上 30 g/L 以下
李凡他试验 阳性 阴性
细胞数 200 /ul 以下 100 /ul 以下
细胞分类 急性感染以中性分叶为主,慢性感染以淋巴为主 淋巴细胞与间皮细胞为主
细菌 常有 无
葡萄糖 低于血糖 与血糖一致
2. 中性粒细胞为主时见于,3. 化脓性渗出液。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疾病,4. 如结核性,5. 梅毒性,6. 肿瘤等渗出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 见于变态反应性和寄生虫感染,8. 如过敏症,9. 寄生虫感染,10. 人工气胸等。
11. 间皮细胞增多:见于浆膜受刺激或受损。
妊娠试验(尿hCG)
受孕1周后可呈阳性。过期流产或是不完全流产,子宫内仍有活胎盘组织时,本试验仍呈阳性。人工流产后,如果本试验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残留胚胎组织,应进一步检查。宫外孕时hCG低于正常,但仍有60%的阳性率,有助于与其它急腹症相鉴别。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 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等恶性肿瘤时hCG会很高。
脑脊液常规
提供有关病原的相关信息,区分病毒性,细菌性或是外伤性的脑脊液性状改变。
1. 颜色:黄色提示脑内有陈旧性出血,2. 红色离心后上清无色透明,3. 提示穿刺引起的损伤,4. 离心后呈淡红或黄色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5. 潘氏试验:有脑组织和脑膜 疾患时,6. 蛋白质增加,7. 且多为球蛋白,8. 本试验常呈阳性。如化脓性脑膜炎,9. 结核性脑膜炎,10. 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1. 颅内出血,12. 脊髓灰质炎,13. 流行性脑炎等。
14. 白细胞:化脓性脑膜炎时,15. 每微升数百至数千。结核性脑膜炎时,16. 一般中度增加,17. 为30~1000每微升。流行性脑炎时,18. 常为10~200每微升。脊髓灰质炎,19. 神经梅毒也有轻微增加。
20. 氯化物:减少见于化脓性脑膜炎,21. 尤以结核性脑膜炎为明显。病脑时无明显改变。
22. 葡萄糖:化脓性脑膜炎在早期下降明显,23. 结脑隐球菌脑膜炎在中,24. 后期下降较多,25. 病脑多为正常。
26. 真菌:新型隐球菌检查。
27. 细菌:疑为细菌感染应要求革兰染色,28. 疑为结核性脑膜炎者,29. 作抗酸染色检查。如在脑脊液中检测到任何的细胞,30. 排除污染外均可视为致病菌。
精液常规
用于评价男性不育症诊断,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检测项目,病人男子生育能力的重要依据。
白带常规
由临床医生采集,尽快送检,保持温度在25~35℃。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级及意义:
清洁度 所见成分 临床意义
I 度 大量上皮细胞,无杂菌或极少,白细胞0~5/HP 正常
II 度 中等量上皮细胞,少量杂菌,白细胞5~15/HP(+) 正常
III 度 少量上皮细胞,杂菌较多,白细胞15~30/HP(++) 提示有炎症
IV 度 无或有少量上皮,大量杂菌,白细胞>30/HP(+++以上) 多见于严重的阴道炎
1. 滴虫:排除污染外可作为滴虫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
2. 真菌:白色念珠菌为正常寄生菌。
3. 线索细胞:是诊断阴道加德纳菌的重要依据。
尿淀粉酶(UAMY)
尿淀粉酶在起病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也较血淀粉酶慢,故对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更有价值。肾功能严重障碍时,血清AMY可增高,而尿淀粉酶下降。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同时下降时,可见于各种肝病。
尿本-周蛋白(Bence-Jones)
阳性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合成不平衡的患者尿中。
乳糜试验
多见于丝虫病,也可见于腹腔肿瘤,胸膜腔手术,胸腹腔外伤,肾盂肾炎,包虫病等。
尿三杯试验
对男必性泌尿系统感染提供诊断依据。
-=-=-=-=-=>
第3章 生化检验
注:这里的参考值如果与报告单上的有出入则以报告单为准。
一肝功能
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1. 识别肝实质细胞通透性改变的试验:ALT、AST等升高。
2. 指3. 示肝细胞坏死的试验:血清中出现谷氨酸脱氢酶和线粒体谷草酶。
4. 肝实质细胞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机制障碍的试验:如血清Alb、胆碱脂酶、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浓度下降。
5. 指6. 示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的试验:如血清ALP、5’-NT、GGT和某些胆汁酸增高。
7. 肝脏间质成分增生的试验:血清蛋白电泳中α2和γ球蛋白增加,8. 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
ALT(谷丙转氨酶)
临床意义:人体中很多脏器都含有ALT,其分布大致为肝>肾>心>肌肉。肝内ALT活性远远超过其它脏器的活性,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的可溶性部分,故测定ALT反映肝脏损害具有特殊意义。血清ALT活性增高原因:急性病毒性肝炎;骨骼肌、肾脏及胰腺等组织坏死;伴有急性肝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的肝郁血;胆道疾病、肝外癌性胆道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癌、胰头癌)、胆石症、胆管炎及胆囊炎;应用氯丙嗪、异烟肼、锑剂、奎林、呋喃西林、利福平、某些避孕药、苯巴妥、利眠宁等药物,以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等中毒;外科手术、麻醉、剧烈运动、早期妊娠等。
注意事项:血清或血浆均可,推荐用血清。红细胞ALT比血浆高约7倍,溶血时红细胞内ALT可进入血浆,导致结果偏高,故应避免溶血。血清ALT在20~25°C24小时内稳定,在2~8°C可稳定7天。但ALT在-20°C冻结贮存不稳定。
参 考 值:<50 U/L
T.BIL(血清总胆红素)、D.BIL(血清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T.Bil和D.Bil临床上多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性质的鉴别。溶血性黄疸时血清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20%。肝细胞性黄疸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35%以上。而阻塞性黄疸D.BIL占50%以上。病毒性肝炎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时血清TBil往往不高,D.Bil已升高。
注意事项:血清和血浆均可,最好用血清。血清T.Bil于9°C,7天内稳定;于室温不稳定,3天后即降低。明显溶血对血清T.Bil测定有负干扰,脂浊对其有正干扰。最好早晨空腹抽血,心减少脂浊对测定的干扰。
参 考 值:T.Bil: 5.1~22 umol/l
D.Bil: 1.7~6.8 umol/l
TP(总蛋白)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
降低:体内水份过多;各种渠道的血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亢、肿瘤;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爱损等。
注意事项:血清和血浆都可用于TP测定。血清于2~8°C,5天内稳定。黄疸、溶血、脂血可使结果偏高。
参 考 值:60~80 g/L
ALB(白蛋白)
临床意义:
升高: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降低:与总蛋白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见于大量出血与严重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腹水形成、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
白蛋白如低于20g/L,临床可出现水肿。
注意事项:推荐使用空腹血清。血清于2~8 °C,6天内稳定。推荐3天内完成测定。
参 考 值:35~55 g/L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临床意义:GGT主要存在于肾、脑、前列腺、胰及肝等组织中,以肾组织含量最高,但血清中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肝脏中GGT主要定位于胆小管内上皮细胞及肝细胞的滑面内质网中。乙醇及某些药物(如新双香豆素、苯巴比妥及苯妥英)可诱导微粒体合成该酶,使GGT升高达正常上限的4倍,GGT升高是乙醇中毒的敏感指标。酗酒者增高,但一般性饮酒不增高。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升高,其GGT可能来源于胰腺。心肌梗塞后4~8天可升高,可能是继发于心功能不全的肝脏损害。GGT活力可用于鉴别ALP升高者,骨骼疾病及妊娠时GGT正常:青春发育期,由于骨骼生长ALP升高,如GGT升高则表明肝胆系统可能有病。胆汁郁积可诱导GGT合成,胆汁可使GGT从膜结合部位溶解释出:含高浓度的胆汁返流入血,以及细胞破坏和通透性改变导致血清中GGT活性增高,这是各种肝胆系统疾病血清GGT增高的原因。如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均明显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均轻度或中度增高。
注意事项:血清或血浆均可。室温可稳定2天,0~4 °C可稳定一周,冻结可稳定1个月。推荐4°C贮存,3天内完成分析。明显溶血对GGT有负干扰。故血清并没有避免溶血。
参 考 值:男 11~50 U/L
女 7~32 U/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临床意义:过去称谷草转氨酶(GOT),临床AST测定主要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肝细胞及骨骼肌疾病。AMI发作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约3~5天恢复正常。升高还见于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早期正常),胆道阻塞,溶血性疾病、骨骼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神经性肌炎正常)、挤压性肌肉损伤,坏疽,急性胰腺炎等。肝炎发病早期,由于肝AST含量高,往往血清AST/ALT>1,但由于ALT清除较慢,所以不久ALT>AST。恢复期一般也是ALT恢复较慢。ALT和AST持续升高,往往是慢性肝炎的指标。
注意事项:血清、脑脊液及其它体液均可。由于红细胞内AST活性约为血清中的10倍,故溶血标本可使测定结果偏高。剧烈的体力劳动,因骨骼肌细胞通透性增加,酶活力也增加。血清中AST活性相当稳定,冰箱内保存数日不发生变化。
参 考 值:< 50 U/L
碱性磷酸酶(ALP)
临床意义:血清中ALP的测定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在胆道梗阻、肝细胞损害、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再生或癌变等情况下,血清ALP均可升高。升高原因是ALP漏入血液,或阻碍胆汁排泄的因素诱导肝细胞合成ALP,或蓄积的胆汁酸溶解细胞膜释放出ALP。氯丙嗪、胂剂、甲基睾丸酮及某些抗生素可引起胆汁郁积性肝炎,导致血清ALP增高。肝病患者若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ALP反而下降,系病性恶化之兆;反之表示肝细胞有再生现象。骨病患者主要由于成骨细胞增殖致血清ALP升高。变形性骨炎(Paget氏病)显著升高,相当于正常上限的10倍到几十倍。原发性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累及骨骼者、胱氨酸贮积病、骨骼愈合升高;骨软化病、佝偻病升高经维生素D治疗后下降;成骨骨癌血清ALP特高。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升高,是正常生理性升高。此外安妥明、硫唑嘌呤、摄入高钙可降低血清ALP。
注意事项:血样应在至少空腹8小时后抽取,血清和肝素抗凝血浆ALP总活力测定结果相似。其他抗凝剂、冠心平、硫唑嘌呤、单用雌激素或与雄激素并用以及摄入高钙、维生素D过量等均可使血清ALP降低。溶血对血清ALP有负干扰。室温和冰箱温度贮存可使ALP活性逐渐升高。
参 考 值:女性 1~12 岁 < 500 U/L
>15 岁 40~150 U/L
男性 1~12 岁 < 500 U/L
12~15 岁 < 750 U/L
>25 岁 40~150 U/L
总胆汁酸(TBA)
临床意义:急性肝炎时血清TBA显著增高,可达正常人水平10~100倍,甚至更高。急性肝炎初愈患者血清TBA由最初的高值几乎与AST在同一时间降至正常水平,若持续不降或反而升高者则有发展为慢性的可能。在慢性肝炎患者中,若TBA水平超过20umol/L,可考虑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的TBA显著高于慢迁肝。肝硬化病人的TBA水平一般高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当肝病活动降至最低时,胆红素、转氨酶及ALP等正常,而TBA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当酒精性肝病发生严重肝损伤时,血清TBA明显增高,而轻、中度损伤增高不明显。血清TBA测定对中毒性肝病的诊断优于常规肝功能试验。对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汁淤积包括急性肝炎、初期胆管性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汁淤积等均可引起TBA增高。有胆管阻塞的初期,胆汁分泌减少,使血清中的TBA显著增高,且在阻塞的不同阶段几乎保持不变;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则随着不同阶段而变化。肝外阻塞经引流缓解后,血清TBA水平迅速下降,而其他指标则缓慢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空腹血清。血清中的LDH能使结果明显偏高。
参 考 值:0~12 umol/L
PA(前白蛋白)
临床意义:
降低:
诊断和监测营养不良:血清PA在无感染情况下,是儿童营养不良的灵敏指标,在蛋白质-热卡不足型营养不良(PCM)中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多数病人血清PA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TP、Alb未见明显升高。
诊断肝病:肝脏疾病时血清PA变化较Alb早,有30%肝病患者血清Alb正常而PA降低。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各型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乙醇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血清P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肝硬化和重症肝炎降低最著。动态随访测定血清PA,对重型肝炎预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PA明显上升者,往往预后良好,PA持久降低者,预后险恶。
诊断急性时相反应
有研究表明,PA似可作为癌症的筛选指标。
升高:
肾病综合征 >500 mg/L (此时ALB<30g/L)
发作期 PA ↑ ALB ↓ 恢复期 PA ↓ ALB ↑
注意事项:血清、血浆均可,但以血清居多。血清于4°C或-20°C,10天内稳定;室温稳定2天。血清就避免严重的溶血和脂浊。
参 考 值:220~440 mg/L
二血清蛋白电泳
蛋白电泳
脐带血清、胎儿血清、原发性肝癌部分血清在A与1之间可增加1条甲胎蛋白带。多发性
骨髓瘤可多1条M蛋白。
有诊断意义或有参考意义的电泳主要有以下五种:
1.M蛋白血症型: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以及一些良性M蛋白增高症。特点是出现γβα β与γ明显升高。M蛋白血症患者尿中常有B-J蛋白。
2.蛋白缺乏型:主要包括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γ球蛋白缺乏症等,临床上较少见。表现为
α、γ显著降低。
3.肾病型: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表现为A降低,α2和β升高。
4.炎症型: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和急性应激反应。 α1、 α2和 β三种球蛋白均增高。
5.肝硬化肝病型: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等。表现为:A降低、β和γ增高。可出现“β-γ桥”,与肝脏纤维增生有关。
(一)白蛋白区:临床意义同血清白蛋白。
(二)a1-球蛋白区带:肺部疾病可引起a1-抗胰酶减少,Tangier氏病可引起a1-脂蛋白减少,肝病时可引起凝血酶原减少。
(三)a2-球蛋白区带:类风湿关节炎、骨髓瘤、贫血、严重肝病时皆可引起a2-球蛋白区带内的主要蛋白质减少;但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引起a2-球蛋白区带增加。
(四)β-球蛋白区带:肾病、高血脂、缺
铁性贫血等可引起增高;肝病、肾病变、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可以导致降低。
(五)γ-球蛋白区带:γ-球蛋白增多症、肝疾病、慢性感染、系统性斑狼疮、单克隆和多克隆性骨髓瘤引起增高;慢性淋巴白血病、轻链病、无γ-球蛋白白血症、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引起降低。
(六)异常区带:在β与γ区带出现的为M性骨髓瘤带,大多数的骨髓瘤区带在γ-球蛋白区带;肾病时a2和β区带易出现分离不开的现象;肝病失代偿时γ区带明显增高并出现快 球蛋白使β与γ区带分离不开。
参 考 值:白蛋白: 57.45~71.73%
a1-球蛋白:1.76~4.48 %
a2-球蛋白:4.04~8.28 %
β-球蛋白: 6.79~11.3 9%
γ-球蛋白: 11.18~2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