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fatty acid): 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脂肪酸是最简单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例如三脂酰甘油、甘油磷脂、鞘磷脂和蜡)的成分。 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至少含有一个-C=C-双键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ossential fatty acids): 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例如亚油酸和亚麻酸。 三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也称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一种含有与甘油酯化的3个脂酰基的脂。脂肪和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 磷脂(phospholipid):含有磷酸成分的脂。例如卵磷脂、脑磷脂等。 鞘脂(sphingolipids): 一类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两性脂,一端连接着一个长链的脂肪酸,了一端为一个极性的醇。鞘脂包括鞘磷脂、脑磷脂以及神经节苷脂,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动物膜内,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内含量丰富。 鞘磷脂(sphingomyelin): 一种由神经酰胺的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构成的鞘脂。鞘磷脂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质膜内,是髓鞘的主要成分。 卵磷脂(lecithin): 就是磷脂酰胆碱(PC,phosphatidyl choline),是磷脂酸与胆碱形成的酯。 脑磷脂(cephalin): 就是磷脂酰乙醇胺(PE,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是磷脂酸与乙醇胺形成的酯。 脂质体(liposome):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 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 镶嵌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的作用。生物膜也是许多与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 内在膜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插入脂双层的疏水核和完全跨越脂双层的膜蛋白。 外周膜蛋白(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膜蛋白一旦从膜上释放出来,通常都是水溶性的。 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另外脂和膜蛋白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是离子或小分子扩散过脂双层膜能力的一种量度。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 是一种带有中央水相通道的内在膜蛋白,它可以使大小合适的离子和分子从膜的任一方向穿过膜。 (膜)孔蛋白(pore proteins):其含义与通道蛋白类似,只是该术语常用于细菌。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也称之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是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然后被转运过膜,但转运是沿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所以被动转运不需要能量支持。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然后被转运过膜,但与被动转运方式相反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的,所以主动转运需要能量来驱动。在原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能源可以是光、ATP或电子传递。而第二级主动转运是在离子浓度梯度驱动下进行的。 协同运送(cotransport): 两种不同溶质跨膜的耦联转运。可以通过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同一方向(同向转运)或反方向(反向转运)转运。 胞吞(作用)(endocytosis): 物质被质膜吞入并以膜衍生出的脂囊泡形式(物质在囊泡内)并被带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胞吐(作用)(exocytosis): 确定要分泌的物质被包裹在脂囊泡内,该囊泡与质膜融合,然后将物质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的过程。 核苷(nucleoside): 是由嘌呤或嘧啶碱基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糖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嘧啶的N-1或嘌呤的N-9之间形成的β-N-糖苷键连接的。 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的戊糖成分中的羟基磷酸化形成的化合物。 cAMP(cyclic AMP): 3ˊ,5ˊ-环腺苷酸,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 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linkage): 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苷的3ˊ羟基与另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脱氧核糖核酸(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 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糖核酸(RNA , ribonucleic acid): 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核糖核苷酸。 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 ribosomal robonucleic acid): 作为核糖体组成成分的一类RNA,rRNA是细胞内最丰富的RNA。 信使核糖核酸(mRNA,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转移核糖核酸(tRNA, 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 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RNA。tRNA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一个外源DNA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引起该细菌的遗传特性改变的作用。 转导(作用)(transduction): 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碱基对(base pair): 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A与T或U,以及G与C配对。 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 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A=T),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G=C),即嘌呤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A+G=T+C)。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另外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 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彼此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想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苷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 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 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之大沟,窄沟称之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ing): 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I通过切断DNA中的一条链减少负超螺旋,增加一个连环数;而拓扑异构酶II切断DNA的两条链增加负超螺旋,减少2 个连环数。某些拓扑异构酶II也称之DNA促旋酶。 核小体(nucleosome):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绕一个组蛋白核缠绕构成的。 染色质(chromatin): 是存在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染色质中含有作为骨架的完整的双链DNA,以及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 染色体(chromosome): 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和精细包装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简言之,染色体是一个大的单一的双链DNA分子与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DNA中含有许多基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DNA双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的现象。 退火(annealing): 即DNA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来源相同的DNA单链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同源DNA之间、DNA和RNA之间退火后形成杂交分子。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双链DNA融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当双螺旋DNA融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 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够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 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I型限制性内切酶既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II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限制酶图谱(restriction map): 同一DNA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DNA的结构进行分析。 反向重复序列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 在同一多核苷酸链内的相反方向上存在的重复的核苷酸序列。在双链DNA中反向重复可能引起十字形结构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