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概 述
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保证了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为机体正常运行提供了一个稳态的内环境。但是在很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机体稳定的内环境被破坏,往往伴随着出血或体内血栓的形成。出血和体内血栓的形成已远远超越了血液学的界线,成为一门受各学科学者共同重视和研究的边缘学科。而在这一边缘学科中研究血小板的功能及各种凝血因子的含量,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的医疗厂商为了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研制了许多先进的检测仪器,使检测的手段做到准确定量的程度,使有关凝血因子的检测已成为许多医院的常规检查项目。
为何要做凝血测试
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且与多个临床学科(包括血液科、呼吸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经科、妇产科、普外科等)的疾病密切相关。
l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妇科手术等。
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推荐检测项目:PT、Fib、APTT
l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法令、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推荐检测项目:PT、Fib、APTT、TT
l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
通过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预测血栓形成,早诊断,早治疗。
推荐检测项目:Fib、AT-III
l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推荐检测项目:APTT、Fib、AT-III、Protein S、Protein C
l 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因子测试,PT,APTT,血友
病患者VIII因子缺乏等
l 各类肝脏病:因肝炎,吸收障碍或口服抗凝剂导致Vit.K缺
乏而致的因子(II,VII,IX,X)肝脏疾病的愈后判断(因
子XIII)
l 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PT,Fib,APTT
l 动脉粥样硬化
l 中医活血化瘀的诊疗研究
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
一.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 PT延长,PT比值增加见于:
a. 先天性者多见于凝血酶原及因子V,VII,X缺乏症
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
黄胆,DIC,口服抗凝药物等
b.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c.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① 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Ⅰ. 因子VIII的抑制物
Ⅱ. 因子IX的抑制物
② 抗凝血酶抑制物
如多发性髓骨瘤、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③ 类肝素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获得性多见
多见于电离辅射、急性白血病、严重肝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
④ 狼疮性抗凝物质
多见于全身性红斑狼疮
多为IgG或IgM,主要是对抗凝血活酶的磷脂部份。
2.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二.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
1. APTT延长:
a. 因子VIII,XI,XII缺乏症
b. 严重的因V,X减少或凝血酶原和
纤维蛋白原缺乏
c.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2. APTT缩短见于因子VIII、V活性增高、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应用于:
1. 监测肝素治疗
2. 检测凝固抑制物(FDP)
三. 凝血酶时间(TT)
1. TT延长:
a. 非常低的纤维蛋白原含量(<0.8g/L)
b.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c. DIC
d. 尿毒症
e. 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2. TT缩短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四. 纤维蛋白原(Fib)
1.Fib含量增多
a.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栓塞);
b. 产后、大手术后;
c.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酸中毒;
d.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e. 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
f. DIC的纤溶亢进期;
g.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h. 肝硬化、重症肝炎。
2. Fib含量减低
五. 抗凝血酶III(AT-III)
1. AT-III增高:
a. 血友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血时
b. 心脏瓣膜病,平均为74.8s,个别>120s
c. 尿毒症,平均为49.5s,个别>120s
2. AT-III降低:
a. DIC
b. 慢性肝病,如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脓
肿、肝坏死等
c. 败血症
d. 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后<20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8 16:43: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