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色谱发展史
最早创立色谱法的是俄国植物学家Tswett。他在研究植物叶子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色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带。当时Tswett把这种色带叫做“色谱”(Chromatographie,Tswett于1906年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用此名,英译名为Chromatogra- phy),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作“色谱柱”,碳酸钙叫作“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叫作“流动相”。 在Tswett提出色谱概念后的20多年里没有人关注这一伟大的发明。值到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才重复了Tswett的某些实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和γ-胡萝卜素,此后用这种方法分离了60多种这类色素。Martin和Synge在 1940年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即固定相是吸附在硅胶上的水,流动相是某种有机溶剂。1941年Martin和Syngee提出用气体代替液体作流动相的可能性,11年之后James和Martin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色谱方法(Gas-Liquid Chromatography),因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基础上,1957年Golay开创了开管柱气相色谱法(Open-Tubular Column Chromatography),习惯上称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Capillary Column Chromatography )。1956年Van Deemter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1965年Giddings总结和扩展了前人的色谱理论,为色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早在1944年Consden等就发展了纸色谱,1949年Macllean等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粘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法(TLC )得以实际应用,而在1956年Stahl开发出薄层色谱板涂布器之后,才使TLC得到广泛地应用。在60年代末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80年代初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得到发展,但在90年代后未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而在80年代初由Jorgenson等集前人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CZE),在90年代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同时集HPLC和CZE优点的毛细管电色谱在90年代后期受到重视。到21世纪色谱科学将在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发挥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谱分析法的特点是它具有高超的分离能力,而各种分析对象又大都是混合物,为了分析鉴定它们是由什么物质组成和含量是多少,必须进行分离,所以色谱法成为许多分析方法的先决条件和必需的步骤。
色谱法的特点和优点
1.色谱法的特点 色谱法是以其高超的分离能力为特点,它的分离效率远远高于其它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离心等方法。 2.色谱法的优点
(1) |
分离效率高。例如毛细管气相色谱柱(0.1~0.25μm i. d.)30~50m其理论塔板数可以到 7万~12万。而毛细管电泳柱一般都有几十万理论塔板数的柱效,至于凝胶毛细管电泳柱可达上千万理论塔板数的柱效。 |
(2) |
应用范围广。它几乎可用于所有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无论是有机物、无机物、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甚至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进行分离和测定。 |
(3) |
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复杂样品的分离和分析。近来的小内径(0.1mm i. d.)、薄液膜(0.2μm)、短毛细管柱(1~10 m)比原来的方法提高速度5~10倍。 |
(4) |
样品用量少。用极少的样品就可以完成一次分离和测定。 |
(5) |
灵敏度高。例如GC可以分析几纳克的样品,FID可达10-2g/s,ECD达10-3g/s;检测限为10-9 g/L和10-12 g/L的浓度。 |
(6) |
分离和测定一次完成。可以和多种波谱分析仪器联用。 |
(7) |
易于自动化,可在工业流程中使用。 |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色谱法或色谱分析(chromatography)也称之为色层法或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它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当溶质在两相间做相对移动时,各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分配,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可完成这种分离的仪器即色谱仪。 色谱法的分类可按两相的状态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1. 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2. 按使用领域不同对色谱仪的分类 各种色谱法的性能
色谱方法 |
GC
气相色谱仪 |
HPLC
高效液相色谱 |
SFC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 |
TLC
薄层色谱法 |
CE
毛细管电色谱仪 |
流动相 密度(g/mL) 扩散系数(cm2/s) 使用压力(MPa) 分子间作用力 酸碱性
升温 驱动方式 线速度(cm/s) |
气体 0.001 1~10-2 0.2~1.0 无~微 - 可以 压力差
10~50 |
液体 1 5×10-5~10-6 ≈5~40 有 有
可以 压力差 0.01~0.5 |
高密度气体 0.2~0.3 10-3 ≈13 弱 无~微(有时改性剂呈酸碱性) 可以 压力差 ~10 |
液体 1 10-5~10-6 常压 有 有
- 毛细现象 ~0.01 |
液体 1 10-5~10-6 常压 有 有
- 电渗流 ~0.5 |
固定相
扩散系数(cm2/s) 膜厚 (μm) 分子间作用力 |
粘稠液体固体吸附剂键合分子层
10-5~10-7 0.1~10 有 |
固体吸附剂键合分子层
10-5~10-7 0.5~5 有 |
固体吸附剂键合分子层
10-6~10-7 0.1~5 有 |
硅胶,氧化铝,键合分子层 10-5~10-7 1nm 有 |
胶束,添加剂
- - 有 |
控制分离的因素 分子量
溶质的极性、官能团 分子量范围 |
分子量小的先流出 有影响 ≈1000
|
GPC分子量大的先流出 影响大 ≈10000000
|
有影响 ≈10000 |
影响大 ≈10000 |
分子量小的先流出
有影响 ≈1000000
|
样品适应性 气体 液体 固体(溶剂可溶的) 专一性样品
进样量(g) |
可以 可以 可以 气体样品 挥发性液体 异构体 化学安定的样品 10-9~10-3
|
- 可以 可以 液体样品 热不稳定样品 异构体 离子性样品 10-9~10-1 |
- 可以 可以 分子量10000左右的齐聚物
10-9~10-3 |
- 可以 可以 液体样品
10-6~10-3 |
- 可以 可以 离子或中性样品,分子量大的样品
10-7~10-13 |
色谱柱 分析用填充柱(内径×长/cm×cm) 分析用毛细柱(内径×长/cm×cm) |
0.2×500
(0.01~0.053)×(500~6000)
|
(0.4~0.6)×(5~25) (0.05~0.1)×(20~50)
|
(0.4~0.6)×(5~25) (0.005~0.01)×(30~50)
|
平面
|
(0.005~0.01)×(20~70) |
检测器 通用
选择性 |
TCD,FID
ECD,FPD
|
示差折光,蒸发光散射 荧光
|
FID UV
|
碘或硫酸 显色
|
电导
UV,荧光
|
色谱分离的本质
在色谱分离中,如果将样品注入色谱柱头,样品本身很快就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达到分配平衡。当流动相流过时,样品将在流动相和新的固定相上又达到分配平衡。同时,原来仍在固定相中的样品与新的流动相之间也会形成新的分配平衡。随着流动相不断的流过,它们就会携带发生分配平衡后而存在于流动相的样品沿着柱子向前移动。由于这过程涉及到两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所以可以用分配系数K来进行定量讨论。 分配系数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浓度之比。色谱的分配系数是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浓度之比。分配系数的差异是所有色谱分离的实质性的原因。以K表示如下式:
式中Cs:每1mL固定相中溶解溶质的质量; Cm:每1mL流动相中溶解溶质的质量。
色谱分离的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是将色谱柱与蒸馏塔类比为基础的半经验式的理论。塔板模型将一根色谱柱视为一个精馏塔,即色谱柱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相等的水平塔板组成,每一块塔板的高度用H表示,称为理论塔板高度。塔板理论假设:在每一块塔板上,溶质在两相中很快就达到平衡,然后随着流动相按一个一个塔板的方式向前转移,而导引出一个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的数学表示式:
式中
c: |
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样品的浓度; |
n: |
理论塔板数; |
m: |
溶质的质量; |
VR: |
溶质的保留体积,即从进样到色谱峰极大点出现时通入色谱柱载气的体积; |
V: |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保留体积。 |
典型的色谱图
在用热导检测器时,往色谱仪中注入少量空气的单一样品时,得到图5-1的典型气相色谱图
图5-1 典型气相色谱图
在图5-1中当没有样品进入色谱仪检测器时0 t是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一般是一条直线,叫做“基线”。h是峰高。
区域宽度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分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函数,它反映了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度量色谱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 height)(Wh/2) 是在峰高一半处的色谱峰的宽度,单位可用时间或距离表示。
- 峰宽(peak width)(W) 是在流出曲线拐点处作切线,于基线相交与两点,此两点间的距离叫峰宽,有些书上叫做“基线宽度”
- 标准偏差(σ) 即0.607倍峰高处的色谱峰宽的一半。
在这三种表示方法中以前两者使用较多,三者的关系是:
保留值
保留值是总称,具体参数的名称有以下一些: 1.死时间(dead time)(tM) 一些不被固定相吸附或吸收的气体通过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以s或min为单位表示。 2.死体积(dead volume)(VM) 指色谱柱中不被固定相占据的空间及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等于死时间乘以载气的流速。 3.死区域(dead zone)(VG) 指色谱柱中不被固定相占据的空间。 4.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它相应与样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以s或min为单位表示。 5. 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 ) 某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即tR-tM。 6.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VR) 从注射样品到色谱峰顶出现时,通过色谱系统载气的体积,一般可用保留时间乘载气流速求得,以mL为单位表示。 7. 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 ) 某组分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体积,即VR-VM。 8. 净保留体积(net retention volume)(VN) 经压力修正的调整保留体积,即: 式中 j--色谱柱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力梯度校正系数。
(5-5b)
式中:
pi |
--色谱柱进口压力; |
po |
--色谱柱出口压力。 |
9. 比保留体积(specific retention volume)(Vg) 把净保留体积进一步校正到单位质量固定液和273K时的保留体积,如下式:
(2-6)
式中:
VL |
--固定液的体积; |
ρL |
--固定液的密度; |
|
--固定液的质量。 |
10. 相对保留值(relative retention)(ri,s) 在一定色谱条件下被测化合物和标准化合物调整保留时间之比。
(2-7)
式中
|
--被测化合物的调整保留时间; |
|
--标准化合物的调整保留时间。 |
很多文献用分离因子(Separation factor)α来表示相对保留值。 11. 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 I ) 保留指数用以表示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在某种固定液上的相对保留值,具体说它是以一系列正构烷烃坐标准的相对保留值,其定义如下:
|
--某化合物在某一固定液上的调整保留时间; |
|
--在同一固定液上,碳数为n和n+1的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时间,在测定时要求 ,规定在任何固定液上、任何温度下正烷烃的保留指数均为100n(n为正构烷烃的碳数)。 |
12. 保留指数差(△I) 化合物x在某一固定液s上测得的保留指数 减去x在角鲨烷固定液上得到的保留指数 ,即 ,△ 叫做化合物x在固定液s上的保留指数差。
容量因子
容量因子(也称之为分配容量capacity factor)K’的定义是在平衡状态下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质量之比,即
式中: VL--色谱柱内固定相的体积; VG--色谱柱内流动相的体积。 (5-10)式中的β叫做“相比率”。其含义是在色谱柱中流动相体积与固定相体积之比。填充柱气相色谱柱的β值在5~35的范围,而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β值在50~200的范围。
色谱柱的柱效率和分离度
1. 柱效率(column efficiency)和溶剂效率(solvent efficiency) 色谱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即柱效率和溶剂效率。柱效率是指溶质通过色谱柱之后其区域宽度增加了多少,它与溶质在两相中的扩散及传质情况有关,这是所谓色谱的动力学过程。溶剂效率是与两个物质在固定相上的相对保留值大小有关,从微观角度讲是与两个物质和固定相(在液相色谱中还与流动相)的分子间作用力不同有关。这是所谓色谱的热力学过程。柱效率常以理论塔板数(n)或理论塔板高度 (H)表示。而溶剂效率是以相对保留值(ri,s)表示。要提高柱效率,就得改善色谱柱性能和操作条件;要提高溶剂效率就得提高固定相的选择性。 2. 理论塔板数(n)的计算和测定 色谱柱的柱效率可以用理论板数(n),也可以用理论板高(HEPT,height equivelent to one theoretical plate)(H)表示。
式中L是色谱柱的柱长,L,H均以mm表示。 计算理论塔板数(n)的计算公式是:
测定理论塔板数(n)是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即一定的色谱柱,一定的柱温、流速下)注入某一测试样品,记录色谱图,测定色谱峰的半高峰宽(或峰宽)和进样点到色谱峰极大点的距离,二者的单位要一致。 3. 有效板数(neff) 为了消除色谱柱中死体积对柱效的影响,人们常用有效理论塔板数(neff)表征色谱柱的实际柱效,按下式计算 相应的有效理论塔板高度(Heff)为
4. 溶剂效率 溶剂效率是固定相对某两个混合物分离能力的表征,即用ri,s值表示:
ri,s值又称作分离因子(α)、“选择性因子”,是描述固定相分离混合物能力的参数。 5. 分离度(resolution)(R) 分离度又称作分辨率。是把柱效率和溶剂效率结合在一起的参数,是表示色谱柱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对混合物综合分离能力的指标。它是指2倍的峰顶距离除以两峰宽之和:
当R=1时,两峰的峰面积有5%的重叠,即两峰分开的程度为95%。当R=1.5时,分离程度可达到99.7%,可视为达到基线分离。 |